中科院院士:十年后中国人获诺贝尔奖将成常态

2013-10-10 08:53:00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诺贝尔奖 多能干细胞 本科新生 中科院院士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提要]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诺贝尔物理奖已经名花有主,汤森路透公司此前曾预测有三项研究,即细胞死亡方式自噬、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和HER-2/neu原癌基因方面研究的若干科学家可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黄维预测的证据主要是两个:一是中国科技人员的论文发表量和引用数,二是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研发投入达到世界一流。

  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诺贝尔物理奖已经名花有主,汤森路透公司此前曾预测有三项研究,即细胞死亡方式自噬、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和HER-2/neu原癌基因方面研究的若干科学家可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预测错了,但它预测对了今年的物理奖。令人惊讶的是,在2002年~2012年该公司预测的183名可能获奖的候选人中,有27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算得上是神算。

  也有来自中国的预测。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该校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作了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这听起来不像预测更像定论。

  这种预测能否部分成为现实,是区别科学预测与信口开河的重要条件。黄维与汤森路透公司都根据发表论文后的引用数来预测,但后者还有更重要的依据:确认哪些研究是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发现,然后再确定该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贡献者。

  黄维预测的证据主要是两个:一是中国科技人员的论文发表量和引用数,二是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研发投入达到世界一流。黄维称,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六位,引用次数高的国际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五位。但他可能没有注意到另一个事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其中被引用次数高于世界均值的“表现不俗”论文只占近三成。而且,中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低于世界平均值的10.69次。

  中国的科研当然有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水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是什么,数量有多少,还难以确认。而且,它们也未必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因为这个奖项选择的是开创性或奠基性的研究。

  中国的研发投入之大也不容否认。2012年中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表明,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然而,科学研究并不是有钱就行的。钱虽然很重要,但在科研中并不居首要位置,而只处于从属的位置。科研更需要创新、实干和苦干,以及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目前投入的科研经费大部分并未用在刀刃上。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能指望这样的经费投入与使用,帮助科研实现突破性和开创性的成果吗?

  有人批评诺贝尔奖有倾向性以及它表现出的某种不公正,但从诺贝尔奖的统计学分析来看,无论对于哪个国家而言,它都是大餐,而非家常便饭,就连获奖最多的美国也不例外。从1901年到2012年的112年间,美国有298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世界之冠。排名在其后的国家依次是:英国,84人;德国,66人;法国,33人。以美国为例,在112年间,每年也不过有不到3人能获奖。显然,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有分量的成果,无法吃到诺贝尔奖这份大餐。

  再从获奖的时间来看,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从提出到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三四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科研成果需要重复检验。如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至少经历了40年时间。也有获奖较快的,如日本的山中伸弥在2006年证实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在2012年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山中伸弥只是获奖者之一,而且诺贝尔奖评委会认为,山中伸弥不过是重新验证并深化了同为获奖者的英国人戈登在1962年的发现,即已经定性定型的细胞是可以逆转的。

  所以,即便10年后中国人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也需要时间来验证它们到底是真还是假,是重大还是一般。要在那时就能把获得诺贝尔奖当作常态,实在有难度。黄维先生预测的准确性能否高于汤森路透公司,我们不妨耐心等待。

  http://zqb.cyol.com/html/2013-10/10/nw.D110000zgqnb_20131010_1-02.htm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