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8 08:24:0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要评论
近四成居民不及格 城乡间鸿沟在拉大
国人睡眠“成绩单”不咋样
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再次引发国人对睡眠的关注。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睡眠指数总得分为66.5分,接近四成居民得分不及格。而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网民平均睡眠时间减少了一小时,仅有7.05小时。中国企业家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中国企业家平均睡眠指数为61.33分,这是研究机构第一次对中国企业家这个群体做出的量化的睡眠评分。
人们不禁要问,好睡眠为何与人们渐行渐远?在中国人的睡眠“版图”中,存在多少睡眠问题?借着今年睡眠“成绩单”的出炉,让我们一起解读国人的睡眠与健康。
一隅灯火一隅眠
北京时间21时,广州市区灯火通明,高雄的六合夜市仍人声鼎沸,而福建永春这一小县城的街道却已了无人烟。
中山大学营养学系主任朱慧莲教授说:“广东人的夜生活很丰富,这可能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一次夜里10点钟左右,她打电话给北京的朋友,但友人已经入睡,这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朱教授的经历恰巧契合《网民睡眠质量报告》中,南方用户总体比北方用户更爱熬夜的现象,报告中呼和浩特7.33小时与福州6.44小时的平均睡眠时间,显示出城市睡眠图的差异。而中国睡眠指数表明,2014年城乡居民的“睡眠鸿沟”在进一步拉大。受调查的城市睡眠指数得分随着城市层级的增高而下降。三线城市的睡眠指数平均得分61.4,而一线城市则降为60.3。
在厦门工作的林先生经常出差,尽管出差地点常变,但他个人的睡眠习惯却已定型。他说:“和昼夜变化配合,我在新疆一般一点多入睡,刚开始一两周需要调整生物钟,后来就感觉和厦门一样了。”他说:“在福建老家没压力,睡眠更轻松更没节制。生活就得讲究睡眠‘效率’,我有午休的习惯,不然就撑不住了。”
睡眠研究人员表示,地域环境不过是睡眠研究的一个侧面,背后的经济、习惯、人情等才是影响睡眠的要因。好梦城市、安眠城市、浅睡城市与失眠城市,仅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城市的生态、社区和家居状况。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家张卫华也直言:“对于地域与睡眠的研究从学术角度讲并不一定可靠,更多的是提供一种信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睡眠习惯,因地而异不如因人而异。”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