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80"开通十年 受理各类群众举报70余万件

2014-03-29 09:09:0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12380 受理 群众举报 举报中心 群众参与
[提要]一年春暖花开时,中央组织部“12380”迎来了开通10周年。“12380”举报战线的全体人员将牢记使命责任,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断提高“12380”的知晓度、便捷度、公信度和震慑度,将“12380”打造成组织部门发现违规违纪选人用人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直通车”“服务站”。

  一年春暖花开时,中央组织部“12380”迎来了开通10周年。10年来,“12380”始终秉承“认真办理举报、努力取信于民”的工作宗旨,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提高监督效能,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预防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基础——

  构建群众监督主阵地

  为充分发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作用,2004年,中组部开通“12380”专用举报电话,2009年开通“12380”举报网站,2013年又开通了“12380”举报短信。10年努力,“12380”已从单一的举报电话发展成为集信件、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的综合举报平台,打开了倾听民声的“四扇窗口”。同时,组织部门坚持定期开展“12380”畅通情况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督促解决,为确保“来信有人收、电话有人接、网站能登陆、短信有回音”提供了有力保障。10年来,“12380”累计受理各类群众举报70余万件。

  经过10年建设,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成立了举报中心,有26个省区市建成了“四位一体”的“12380”举报平台;全国339个地市州盟中有212个建立了专门的举报受理机构,共设立举报电话受理点335个、举报网站受理点232个、短信举报受理点122个;全国2843个县市区旗中有407个建立了专门的举报受理机构,共设立举报电话受理点1501个、举报网站受理点468个、短信举报受理点313个;部分地区还创新工作方式,开通了QQ账号、微博举报、微信举报等受理方式,初步形成了上下联通,覆盖广泛的举报受理网络。

  抓规范——

  保护群众监督积极性

  建章立制,让每件举报都发挥作用。2005年印发的《全国组织系统“12380”举报电话受理工作暂行规定》,对各级组织部门的举报工作进行了规范。2013年编印的《组织部门“12380”举报工作操作手册》,对举报受理、办理、督办、办结、统计分析、工作职责、纪律要求等逐一进行详细说明和规定,特别是总结出了举报件的8种办理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举报办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透明度,方便群众反映问题。中组部多次通过新闻媒体对“12380”的受理范围、工作特点、运行机制等进行详细解读;通过“12380”举报网站公布《中央组织部“12380”网上举报受理工作介绍》《中央组织部“12380”举报工作流程图》,为方便群众及时反映问题提供了帮助。

  严明纪律要求,保护群众参与监督积极性。为确保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合法权益,中组部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规定,提出了“10不准”的纪律要求;对打击报复举报人和利用举报侮辱、诽谤、诬陷他人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开通至今,“12380”从未发生过泄露举报人信息和举报内容的情况。

  严查处——

  确保群众监督见实效

  重拳出击、严查实督。组织部门建立了举报专办制度和立项督查制度,严格落实查核责任制。10年来,全国共对2081件涉及严重违规违纪选人用人问题的举报进行了立项督查,累计处理和纠正有关责任人员5752人,坚决查处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团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造假骗官、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委原书记胡健勇干扰换届、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委组织部原部长向志清受贿卖官等一批典型案件,最大限度发挥了案件查核的拳头作用和震慑作用。

  加强教育,关口前移。对日常举报中发现的群众反映较多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组织部门加大了提醒和函询力度,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近两年来,各级组织部门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共开展函询2000余次。

  强化警示,主动通报。10年来,全国先后通报违规违纪选人用人典型案例共计62次125起。“12380”网站开通后,通过网站先后向社会曝光了14起典型案例。典型案件的查处和通报,很好地发挥了警示和震慑作用,有力匡正了选人用人风气。

  10年弹指。“12380”举报战线的全体人员将牢记使命责任,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断提高“12380”的知晓度、便捷度、公信度和震慑度,将“12380”打造成组织部门发现违规违纪选人用人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直通车”“服务站”。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