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4 09:20:00 来源: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研究所 我要评论
白酒业步入调整至今,尚没有结束的迹象。
迷茫之时,一个自然的做法是看看领头羊的动向。作为行业风向标的茅台、五粮液,其一举一动牵扯着行业的神经。
茅五不愧为行业的王者,双方也的确是动作频频,今年以来这两家酒企的改革有加速和深化的趋势。最近,茅五各自的举措就引起行业广泛的议论,其中茅台是再次放开了经销权,而五粮液则是多年来首次宣布下调出厂价。
一、茅台再放权五粮液首降价
2014年5月17日,五粮液在武汉召开销售方面的会议,会议决定,五粮液普五出厂价从729/瓶调整为609元/瓶,五粮液1618出厂价下调为659元/瓶。五粮液方面表示,“此次调整是遵循市场规律的举措”。
五粮液之后,茅台也发布重磅消息。6月16日,贵州茅台发布招商公告,新加盟经销商的门槛(之一)是以团购价999元/瓶采购1.5吨飞天茅台,随后再以经销价819元/瓶采购3吨,800多万元即可达标。相比之下,2013年7月的门槛是6000多万元。
对于五粮液这次下调出厂价的行为,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五粮液尊重市场规律的务实表现。由于此前五粮液实际上存在严重的价格倒挂,下调出厂价其实也是将暗降改成了明降,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市场策略,有利于五粮液稳定市场秩序,恢复经销商信心。当然,也有一些人表现出了负面的看法,主要是担心五粮液价格下降以后对其它品牌造成冲击,甚至引起市场恶性降价风潮;也有的认为五粮液此举将极大损害自身品牌形象。至于五粮液降价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首先是五粮液对行业形势研判,对自身发展战略、策略进行思考的结果,比如最近五粮液就表示上半年很多品牌在挺价,而按五粮液的理解应该抓市场份额;二是今年春节期间五粮液的库存得到大大消化,为降价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来自政府层面的业绩压力松绑也为五粮液降价提供了可能,据称宜宾市政府已经推迟了五粮液千亿目标的时间。此外,从五粮液宣布降价的时点来看,是在端午节前夕,可以通过旺季销量来缓冲降价对经销商的不利影响。7月20日,五粮液与银基集团达成协议,将45度及68度五粮液酒供货价下调至2011年9月前的水平,进一步显示出五粮液的务实和提振渠道信心的决心。
至于茅台,此前曾两次放开经销权。2013年7月,贵州茅台向经销商承诺,只要当年以999元/瓶的价格进货30吨飞天茅台,一次打款6365.6万元,次年就可以成为茅台经销商;到当年12月,茅台再度出台政策,无论新老经销商,完成销售任务后,在12月底前按999元/瓶打款进货飞天茅台酒,可以按20%比例获得819元/瓶的销售配额。茅台一再地放开经销权,既体现出其应变能力,也反映了其市场压力一直未得到根本缓解,故而通过抢占经销商资源和渠道资金,达到缓解销售压力甚至实现逆势增长的目的。茅台的放权取得了一定效果,2013年一些大型经销商就被茅台这一政策吸引,有些经销商还是从五粮液转投到茅台,包括像银基、上海南浦等。当然,茅台的做法也遭来一些质疑,主要是多次降低经销权门槛对原有的经销商体系造成冲击,新老经销商不仅拿货价格存在差异,竞争也不可避免,这样一来茅台价格的稳定就会遭遇一定阻力。
茅五一个放权,一个降价,实际上也反映了面对行业调整双方路线的差异。
二、茅五同中有异
除了放权和降价,自行业调整以来,茅五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多管齐下。这其中双方既有不约而同之处,更不乏差异,至少是侧重点的不同或轻重缓急之分。
首先,从对现有的产品系列及产品价格的态度来看,茅五的调整不尽相同。双方均提出要向大众消费、商务消费转型,但是对现有的产品系列,茅台基本上是维持了现状,而五粮液似乎不太满意,不断推出新品。2013年,五粮液先后推出了绵柔尖庄、五粮特曲、五粮头曲等“腰部”产品;2013年3月底,五粮液推出与中铁二局合作推出新品“开路先锋”;2014年7月,五粮液联手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共同开发的“北大荒鸿福酒”正式推向东北市场。实际上,五粮液确立了“1+5+N”的品牌战略,所谓“N”即是指打造N个区域品牌,目前来看,这个“N”尚在不断得打造、挖掘当中,何时完成还是未知之数。
从价格方面来看,茅台的反应显得更为迅速,更加果断。2013年年中时,茅台下调了汉酱、仁酒的零售指导价,而五粮液则略显“迟钝”。2013年12月18日双方召开的经销商大会上,当天茅台提出“顺价销售,控量保价”,五粮液则提出“控量稳价,量价平衡”,前者重在顺价,不倒挂,并通过“控量”来达到这一目的,后者则既想“控量”又想“稳价”,体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其次,从对经销商的态度或厂商关系方面来讲,双方均是极为重视,但是相对而言茅台采取了“招商”、“亲商”等一系列拉拢经销商的做法,而五粮液的厂商关系一度显得比较尴尬。在去年的12.18经销商大会上,茅台更多地表达出对经销商的理解、支持,比如茅台方面提出“不会给经销商压任务、加压力”、“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想办法稳定市场、开拓市场”,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称“茅台要做好亲商、安商、助商的工作”,茅台集团总经理刘自力明确提出“进一步拓宽营销网络”,茅台放开经销权显然即在此列。相比之下,在同一天的大会上,五粮液提出“不再轻易开发经销商”、“打破‘理念认同、关系松散’的厂商关系”,甚至强调部分经销商信心不足以及“价格体系是生命线,价格与公司能力和经销商水平相关”等,体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加强“控商”的倾向。
再次,在市场扩张战略的选择上,茅五都表达了并购的决心,目前率先出招的是五粮液。2013年8月和2014年7月,五粮液先后各出资2.55亿元控股河北永不分梨酒业和河南五谷春酒业。经过两次并购,五粮液并购的目的、模式、逻辑等也逐渐清晰起来。至于茅台,可能是受到香型和地域的限制,标的的选择比较谨慎,其并购还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
此外,在对待电商等新型渠道的态度和定制酒等各个方面,基本上茅台都显得更为积极,也是更早出手。电商方面,2012年7月23日,茅台网上商城宣告开业;2013年7月9日,茅台和酒仙网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在当时引起行业的轰动:今年上半年,茅台与京东网上商城、物美超市签订了直接供货协议;就在茅台第三次开放经销权之前(6月11日),茅台方面还透露了正在组建新的茅台电子商务公司的消息;还有消息称茅台目前正在筹划布局移动端,以期实现移动电商领域的“弯道超车”。相比之下,五粮液在电商领域的举动明显是“慢了半拍”。2014年6月5日,五粮液与京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三年内实现五粮液在平台上销售50亿元的业绩,而在此之前,五粮液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举动。定制酒方面,今年年初,茅台专门成立了个性化定制营销有限公司,今年的销售目标是10亿元,而五粮液专门负责定制酒的机构还在筹划中。
三、茅五路线差异之原因
茅五改革调整路线的差异,究其原因,或在于茅五无论其先天还是后天本身即存在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先天的“禀赋”来看,茅台作为酱香品牌的领导者,一直以来都非常强化其酱香身份的稀缺性,而且的确在长期的争霸战中,茅台至少在高端市场上已经拉大了对五粮液的品牌优势。茅台的经销权在过去一直是稀缺资源,放开经销权的做法很明显是希望通过“亲商”来拓宽营销网络;茅台的定制酒业务也是走“高大上”路线。所以,按市场的看法,茅台的发展走的是所谓品牌化成长路线。相比之下,五粮液虽然是浓香老大,但劲敌环伺,不具有压倒性优势,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其在产品量、价之间的摇摆和迟疑了,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对自身品牌的定位不清、信心不足。今年5月的营销会议,五粮液作出降价的决定,实际上也是承认了自己居于茅台之后的现实,相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的结果。五粮液在多个领域的改革滞后于茅台,不排除是因为被产品的量价问题束手缚脚所致。
其次,从两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和过往经验来看,过去五粮液曾依靠OEM模式做大市场,走的是借力经销商网络大肆释放产能的规模化路径。现在看来这种“传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五粮液不断推出(“腰部”)新品,乃至通过并购抢占区域市场不能说没有过去经验的烙印。
再次,相比茅台,五粮液的大经销商制一直是个问题(这也是伴随OEM发展起来的)。为此,五粮液通过加快营销体系改革,希望能逐步削弱对大经销商的依赖,快速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当然也希望能同时加强对(大)经销商的监管和掌控,特别是希望经销商能配合自身的价格体系。但是,五粮液并没有对价格进行松绑,一些大经销商被迫在市场上低价甩货甚至窜货,引起五粮液的极度不满,另有些经销商选择退出、转行乃至“投敌”,客观上也激发了五粮液一时间对经销商的强硬态度。这也是茅五在处理厂商关系时表现出一定差异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茅五近一两年来路线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双方“出身”和“奋斗”历程的延续。
四、茅五带给行业诸多思考
以茅五在行业的影响,双方的一举一动,或者极易引起其它酒企有意无意的模范、追随,或者促使其它酒企有意无意地避其锋芒,以差异化来构建竞争优势。无论如何,茅五的举动势必会引致、加速或深化行业各种新的趋向,从而重塑行业格局。茅五带给行业众多酒企的思考是多重的:
其一、依靠提价来驱动增长的手法已彻底沦为过去式,价格战或不期而至。五粮液降价,首先释放的是行业高端白酒价格泡沫完全破灭,价格增长时代彻底终结这样一种信号。本轮调整以来,高端白酒量价齐跌已是事实,但是主要酒企的出厂价却一直相当顽固。然而随着行业形势的恶化,酒企终究还是选择了面对现实,回归理性。在五粮液下调普五出厂价之前,国窖1573在过去一年的逆市提价被证明是失败的,因此转而提出了“刚性价格,柔性促销”的口号,为调价留下了空间。事实是,就在五粮液宣布降价后不久,泸州老窖于7月25日宣布自中秋开始对产品价格进行下调。
就五粮液降价的影响而言,早在其降价之初业内不少人就认为,此举将对(次)高端市场格局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从价位上来看,五粮液上承茅台,下启洋河、郎酒、水井坊等一批品牌。五粮液价格下调以后,势必会给这些品牌形成直接压力,甚至引起行业连锁反应,国窖1573的“接棒”可以看做是一种例证。更进一步地,次高端市场的价格下降压力也有可能传递到中高端市场。假如是,行业内或兴起一次或大或小的价格战,价格战将使次高端市场加速洗牌,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而对于茅台来说,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最)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据估计,茅台目前在高端市场份额能占到50%。
其二、酒企应注意把握攻与守的平衡。目前,虽然行业的形势并不乐观,但一些酒企(如洋河、泸州老窖)仍然积极地攻城略地,抢占区域市场。从一个行业客观的发展规律来看,由分散走向集中是必然的趋势,而并购无疑是快速集中的一种手段。自本轮调整以来,一些中小酒企动销不畅,资金紧张,生存和经营遇到极大困难(如茅台镇就有相当部分的中小酒厂面临停产潮),这被一些大型酒企视为以低廉的价格“抄底”收购的良机。茅台和五粮液的并购规划当不乏这部分原因。
但是,与茅五等酒企的情形不同,一些区域名酒,或因实力所限,或应经营困难等种种原因,就没有必要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对于这些区域名酒来说,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稳守自身“大本营”或根据地市场,只有自身在“大本营”的经营建设足够牢固的时候,才有底气和后劲去拓展区域外市场。目前酒鬼酒的发展就是采取这样一种思路。最近,酒鬼酒发布了本土战略,表示将下大力气精耕湖南本土市场,为此公司在产品结构和市场团队方面都做了调整。尽管“回归”的前景存在不确定性,酒鬼酒的这个战略,仍然是面对公司经营困境作出的务实选择。从汾酒、西凤、洋河几家酒企在本土市场的占有率来看,稳固的“大本营”市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其三、酒企应注意打造个性,避免战略趋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固然不可能脱离行业环境的影响,但更关键的是要和自身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相匹配,故而理所当然地是因企而异。但是,自行业调整以来,各大酒企的应对却似乎存在越来越同质化的倾向。比如,当一些名酒企业表示要向大众转型,由名酒转变为“民酒”时,我们发现大大小小的酒企全部一窝蜂地涌向“腰部”;当以酒仙网为代表的酒类电商在行业低潮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全国各地的酒企又争先恐后地去“触网”;当中酒网表明要加速O2O布局的时候,一时之间各种模式的酒类O2O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泸州老窖一些酒企发力定制酒之后,行业旋即又刮去“定制风”;当“江小白”等一批青春小酒取得不错的业绩后,众多酒企又纷纷效仿,玩起时尚学“卖萌”……总而言之,在中国经济各个行业领域常见的“一窝蜂”现象也同样出现在白酒业。有意思的是,在行业调整之前,众多酒企曾经扎堆“高端”;步入调整之后,扎堆现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可能愈演愈烈了。
以茅五来说,茅台手执酱香牛耳,处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尽量少地去凑行业热闹;但是五粮液所处的浓香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也最忌战略趋同。比如,五粮液、泸州老窖和洋河三家浓香巨头,一是价格比较重叠,所以五粮液一降价之后泸州老窖立即跟风操作;二是三家酒企都选择了较为激进的对外扩张;三是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同处一个产区,“川酒”的身份造成两者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上一定程度的雷同。总之,竞争最为惨烈的浓香市场,在本轮调整当中要想存活和壮大,丧失个性,一味地随波逐流绝不是应变之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业不需要对茅五亦步亦趋,更何况茅五的改革绝非尽善尽美。
最后,行业调整是渐进的,酒企的改革不可能一触而就,而是要不断地推成出新,适应行业形势的变化。事实就是,从行业最初被动应对塑化剂、限制三公消费等事件、政策,到酒企明确向大众消费、商务消费转型,到酒企聚焦“电商”等新型渠道,启动营销变革,到政府、行业协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对行业各方面予以规范,再到行业厂商关系逐步发生裂变,最后到茅台的放权和五粮液的降价等等,行业形势始终在变化,酒企及各相关方的调整也时时刻刻在变化,那种企图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的。即便像茅五这样的行业龙头,也是如此——甚至茅五的改革调整反而是最频繁最活跃的。因此,对于大量的中小酒企、区域酒企而言,绝不能没有危机意识。
茅五的路径不尽相同,然而殊途同归,一方面对于茅五自身而言,显然都是希望通过不断的改革调整来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作为行业龙头,双方的举动无一例外地都会给行业带来直接、间接的影响,尤其是五粮液的降价可能会催生行业难得一见的价格战,这对行业走向集中和成熟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茅五带给行业的影响,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