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士伯“豪饮”重啤显效 上半年中国区销量增三成

2014-08-25 15:02:00    作者:谢振宇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嘉士伯 重啤 销量增长 销量下滑 中国区
[提要][提要]“鲸吞”重庆啤酒带给嘉士伯的“大礼”是后者在新一期财报中中国区销量超三成的增长。华润创业2014年半年报显示,其啤酒业务期内销量较去年同期上升9%至约630万千升,其中雪花啤酒销量同比上升5%至约552万千升,占总销量约90%。

  “鲸吞”重庆啤酒带给嘉士伯的“大礼”是后者在新一期财报中中国区销量超三成的增长。

  不过,如果不算上并购业务,嘉士伯在中国市场的自然销量面临下滑的挑战。“中国的总体销量因为部分省份(地区)的特殊情况有所下降。”嘉士伯在最新出炉的2014年上半年报中提及。增长更多是受益于此前并购整合的显效,“由于重啤集团的加入,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了31%。”

  “主要是将重庆啤酒纳入了集团的财报。”昨日(8月24日),嘉士伯中国区企业事务部一位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示,去年底完成要约收购重啤后,今年将其新纳入财报。

  那么,就行业而言,并购这一啤酒业素来的增长 “强心剂”未来是否会长期有效呢?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过往增长主要依赖并购、收购的模式还会继续,但趋势会有所放缓。因为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好的收购标的也会越来越少。”

  重啤助推嘉士伯业绩

  嘉士伯日前发布的截至6月30日的2014年半年报显示,其亚洲区域啤酒销量自然下滑2%。但受益于对重庆啤酒的整合,嘉士伯仍实现了在中国的销量的高增长。半年报显示,由于重啤集团的加入,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了31%,其中第二季度增长30%。在亚洲区域,“算上并购业务,啤酒销量增长21%。”

  嘉士伯中国一位人士昨日介绍称,因为去年公司完成了对重啤的要约收购,如今嘉士伯将重啤纳入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中。

  重庆啤酒占嘉士伯中国销量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度重啤实现啤酒销量120.20万千升,同比增长5.41%。

  重啤为嘉士伯中国区域业绩“贡献”了不少。“如果没有并购,(嘉士伯)销量增长不会这么快。”对此,啤酒专家方刚亦表示,并购是“巨头”提升自身业绩的重要手段之一。

  尽管嘉士伯在中国总体销量有所增长,但其自然销量下滑仍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方刚认为,抛开因自然因素导致的销量下滑外,嘉士伯在中国还受内外双重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巨头之间的市场相互渗透,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团队、营销、产品系统等多重因素导致。”

  啤酒巨头并购将减速

  作为中国市场厂销量最大的啤酒商,华润雪花目前的市场份额约为23%。华润雪花去年完成对金威的收购,如今也为其带来较快增长。

  华润创业2014年半年报显示,其啤酒业务期内销量较去年同期上升9%至约630万千升,其中雪花啤酒销量同比上升5%至约552万千升,占总销量约90%。

  “2014年上半年,华润创业啤酒业务录得强劲增长,主要受惠于本集团各项有效举措,尤其精制啤酒业务的快速增长及金威啤酒业务的成功整合所致。”华润创业如此表示。

  全球最大啤酒商百威英博近期亦在中国动作不断。4月,百威英博成功收购金士百100%股权;7月,又将江苏大富豪100%股权收入囊中。

  “优质并购标的减少但仍然存在,啤酒巨头对并购的渴望不会减轻,今年百威完成收购金士百,东北地区再下一城即是佐证。”宏源证券在6月的一份研报中指出。

  不过,目前国内好的收购标的已越来越少。“未来优质并购资源越来越少,巨头将通过三个方面提升销量:其一是通过品牌、市场运作提升销售能力;其二是通过扩建、新建;此外,不排除巨头之间有整合的可能。”方刚表示。

  “过去,一些品牌野蛮扩张,吃掉、杀掉,然后完成产量的提升。”嘉士伯亚洲区企业事务副总裁方军涛此前曾向媒体表示,啤酒行业的战国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已经没有10万吨产量以上的、合适的并购对象”。

  方军涛认为,现在的啤酒市场需要沉淀下来,修炼 “内功”,“想要像两年前一样跨越式发展已经不太可能。”

  嘉士伯中国区上述高管对此也表示了赞同,昨日,他对记者表示,“目标越来越少,收购、并购的趋势肯定会放缓”。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