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4年白酒发展五大制约因素和四大有利因素

2015-04-20 08:48:0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白酒行业 白酒企业 白酒价格 白酒产业 白酒品牌
[提要]随着白酒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曾经被“黄金十年”光环掩盖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影响了行业发展并拉动价格下跌,如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较低等五大制约因素。白酒行业的并购整合揭开序幕,为提升白酒行业产业集中度、提高运营效率注入了助推剂。

  随着白酒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曾经被“黄金十年”光环掩盖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影响了行业发展并拉动价格下跌,如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较低等五大制约因素。与此同时,中国白酒行业在调整中也不乏积极的一面,如政府支持、体制改革等四大有利因素。

  五大制约因素

  高速发展期的盲目扩张造成当前行业产能总量过剩,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基本因素。在2002年—2012年的“黄金十年”期间,随着市场需求增加,白酒价格上涨,新的企业涌入淘金,原有企业拼命扩产,新老酒企长期处于亢奋状态,白酒产能持续高速扩张。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原预计2015年全行业将实现酿酒总产量8120万千升,其中白酒行业预计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销售收入达到4300亿元。但在“十二五”开局年的2011年,中国的白酒产量就高达1025.55万千升,提前4年超额完成了2015年的规划目标。到2012年,我国白酒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和销售收入较2003年分别增长了近2.5倍和7.2倍,白酒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已经非常突出,即便如此,名酒企业依然热衷于扩充产能。当年5月,投资逾60亿元的泸州老窖1.8万口酿酒酒窖集中开工建设,这些窖池将酿造出6.2万吨白酒,泸州老窖的产能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0%;8月,预计总投资超120亿元的五粮液千亿工程技改扩能项目开工,投产后将新增年产6万吨基酒、10万吨商品酒的产能;10月,洋河宣布投资36.89亿元建设技改及扩产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25.4万吨/年的储酒能力、3万吨/年的酿造能力。不仅如此,在2013年行业调整信号明确出现以后,全国白酒行业仍未停下产能扩张的步伐。2013年与2014年,全国白酒产量分别较上年增加了6.33%和2.57%(见图7)。

  至此,随着扩张产能陆续投产,多年来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白酒行业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局面。而产能总量过剩造成的供大于求,必将带来价格的下跌。于是在连续两年下跌以后,2014年全国白酒批发价格继续下探,较上年同期下跌3.84%。

  深入分析白酒产能总量过剩局面的形成,则是地方政府、白酒企业和业外资本三方推动的结果:

  第一,全国白酒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均以“做大做强”为指导思想,大力推动白酒业扩容增产。白酒行业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种植业、机械设备、仓储物流、金融会展、包材印刷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就业岗位的大量增加。于是地方政府在现行考核体系下以提升规模为衡量行业发展的主要标准。以全国几个白酒主要产区为例:四川省制定的白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宜宾、泸州两个白酒千亿产业基地,到2015年末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湖北省政府则提出将在宜昌、荆州和襄阳做大做强稻花香、枝江、白云边等优势企业,以这三个城市为中心,打造鄂西北白酒“金三角”;贵州省白酒重镇仁怀市,提出要争取在2015年确保全市白酒产量较“十一五”末翻两番,白酒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相比于2010的水平超过4倍)。

  第二,白酒企业盲目乐观,主要酒企纷纷制定了跨越式的产能扩张计划。白酒行业持续多年的年均30%以上的增长,同时手中庞大的现金流也需要找到更有利的去处,于是“多产多赚钱”的逻辑思维在业内盛行,激进的生产目标屡见不鲜,不少规划产能大大超出销量水平,对企业的增长速度要求更是远超一般水平,这些激进的产能扩张计划直接推动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形成。如茅台和五粮液制定了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明确提出要“打造百亿西凤”,力争2015年股份公司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集团收入达到100亿元;稻花香集团“十二五”末白酒产业规划将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是2013年的3倍多。

  第三,风险投资、产业资本,以及毫无白酒运营经验的行业外企业等业外资本的进入助推了白酒企业的强势扩张。白酒的火暴局面,不仅让地方政府和白酒企业“陶醉”,还吸引了众多业外资本的进入,如高盛、中信、平安、联想、中粮、九鼎、维维等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酿酒行业,联想控股把武陵酒业、河北乾隆醉、曲阜孔府家等酒企纳入旗下;维维股份参股枝江酒业,并购贵州醇;外资帝亚吉欧不断增持,最终控股水井坊;荣程钢铁投资120亿元建10万千升白酒生产基地;娃哈哈宣布与贵州茅台镇金酱酒业有限公司合作。

  2014年是白酒行业开始去产能、去泡沫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一年,鉴于行业形势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少企业调低了增速目标,对过剩产能进行收缩和清理,全年产能增速的明显回落,表明白酒行业正在重新步入正常理性的轨道。

  高速发展期的巨大市场容量造成产业集中度低,成为制约发展的深层因素。白酒“黄金十年”期间,销量增加和价格上涨使行业竞争不激烈,各档次价格差距大,正面冲突少,加之地方政府的扶持,行业竞争强度低,产业整合兼并少。日积月累,白酒企业不断增加,市场竞争结构非常离散。长期以来,全国有数万个白酒品牌、上万家各型白酒企业、上千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市场竞争结构非常离散。2014年,规模以上酒企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498家(见图8)。

  在酒企数量增长的同时,产业集中度在不断降低,2014年1—9月同期我国白酒行业CR5(行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通常以销售额计算,是市场集中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见表1)仅为15.93%,这一指标远远低于国际烈酒市场行业CR5达66%的水平,其中CR2(行业排名前2位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我国为茅台和五粮液)仅为10.21%,而国际烈酒行业CR2(帝亚吉欧、保乐力加)高达44%。白酒行业的集中度不仅低于国际烈酒同行,还远低于国内其他酒精饮料酒,国内啤酒CR5高达75.00%,葡萄酒CR5也在20%以上。

  低产业集中度使白酒行业的竞争特征越来越明显,价格竞争较啤酒、葡萄酒更加激烈,而产业集中度低的省份在行业调整中受到更大的冲击,品牌之间价格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影响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1998年—2004年的上一次行业低谷中,大批中小型酒厂纷纷转产或倒闭,山东板块的秦池、孔府家等风光一时的酒企走向没落。在此轮调整中,拥有最多名酒品牌、最多酒企数量、最大白酒产量的四川省成为了调整最深入的区域,“五朵金花”中的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而产量减少、集中度提高的江苏则“坚挺”许多。江苏板块白酒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滑明显较四川板块小,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缩小了与川酒板块的原有差距。从上市公司看,贵州茅台龙头地位更加稳固,营收进一步甩开了五粮液;2014年苏酒洋河与五粮液差距缩小,同时进一步甩开了泸州老窖(见表2)。产业集中度高低不仅影响了酒企业绩,还改变了行业格局。新的行业格局印证了高端市场是此次调整中价格战的核心区域,高端酒市场规模虽然不及中低端市场,但却有着利润空间巨大、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等特点。2014年全国名酒价格调整具有积极意义,调整结束后将形成新的行业格局。价格体系的重塑,市场份额的变动,对具有品牌和资金优势的核心企业而言也恰是并购契机,有利于加快行业整合速度,提升产业集中度。可以预见,在白酒行业多品牌共存的市场格局中,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此轮调整中的强势品牌集中。

  行业调整期来临后,三大因素导致白酒消费去公务化造成市场需求减少,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直接因素。消费需求决定市场容量,市场容量决定产品销量。从近年趋势看,尽管白酒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白酒的消费需求减小,价格体系重塑势不可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务消费的大幅下降对白酒的需求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中央相关政策规定出台实施后,公款吃喝、大吃大喝得到有效遏制,公务、商务高端白酒消费出现了大幅下滑。虽然大众消费的“民酒”市场受相关政策的影响有限,但其更多受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结构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制约。

  第二,经济“三期叠加”“新常态”减小白酒需求。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国内经济形势做出了“三期叠加”“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综合阶段。白酒行业自身符合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量价齐升时代已经结束。此外,有研究表明白酒与宏观经济和投资增幅的关系密切,白酒行业产量增长滞后投资增速约2年。2002年—2012年,白酒行业销售收入增长将近8倍,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倍,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增长6.2倍和5.7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3.9倍。白酒行业的增长主要受投资带动的以增加商业机会为目的社交活动增长的驱动。但在“新常态”下,投资增速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将在商务消费领域影响白酒需求。

  第三,年轻消费群体逐渐离开白酒消费。80后、90后等年轻消费群体更青睐选择啤酒、葡萄酒甚至是洋酒。

  价格体系混乱造成白酒价格虚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诱导因素。2014年之前,白酒行业的价格体系只能用“混乱”来形容,混乱的价格体系在行业调整中必然发生变革,2014年白酒价格指数的走势,证明行业价格体系重塑初见成效。

  2014年以前的白酒价格体系不科学。此前白酒的需求,公款消费占了相当比重,由于公款消费对价格不敏感,并在一段时期内左右了白酒的价格走势,使得白酒价格体系异化,导致中高端白酒价格不是由普通消费者正常购买力所形成,而是由公务消费的“公关需求”和“面子需求”所决定,出现了明显价格泡沫。中高端的价格泡沫拉大了白酒产品的价格区间,使中低端产品也出现了价格泡沫。

  高端白酒的价格区间最为混乱,是白酒价格体系混乱的最好证明。在市场诱惑下,原浆、年份、特供等概念层出不穷,包装、瓶型越发奢华,高端白酒的价格一路上涨,号称“液体黄金”,甚至有向奢侈品进军之势。以53 °飞天茅台为例,2014年,茅台零售价格重返千元以内。

  茅台有着价格“天花板”的作用。茅台涨上去后,众多名酒纷纷涨价跟进,填补茅台留下的价格真空,一时间,同一品牌名酒价格从数十元到上千元均有分布。在行业“高增长、高利润”时期,巨大的价格区间就像是一个又高又大的胖汉,各品牌各价格都可以自由生长,但行业调整来临后,需求锐减、价格下调,高大胖变成了矮小瘦,不管价格区间还是需求总量都快速缩小,后果必然是用价格抢占市场份额。在2014年,茅台零售价格最终重返千元以内。

  零售价格从2010年的千元疯涨至2012年的2000多元。

  率先降价的茅台确保了高端白酒龙头地位,一千元的茅台对其他高端酒具有致命杀伤力,有着直接的挤压和替代作用,结果是曾经的“茅五双雄”变成了一支独大,茅台完成了千元区间的名酒价格重塑。产业大调整的背景下,千元区间被茅台独占,其余名酒的高端产品便只能向下突围。为了突围,几乎所有白酒企业都将“腰部产品”视作未来发力的重点,更加重视中低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形中挤压了地方酒的生存空间,而随着一线酒企高端产品价格回落、服务下沉,给地方酒产品销售及生存带来巨大压力,地方酒价格跌幅扩大,中低端价格战更加血腥。

  总体看,一线白酒激烈竞争的500—800元价格区间对行业格局有着重要战略意义,成为2014年名酒价格调整最频繁的区域。名酒批发价格年内走势先跌后稳,表明这一区域价格体系重塑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大有利因素

  2014年,白酒行业和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在政府计划和市场调节上均出现了积极信号,各地陆续出台扶持政策,并逐渐启动国企混改,酒企也通过并购整合大力降低营运成本,连低迷多年的出口贸易,也出现了同比大幅增长,这些积极因素,有助于白酒价格企稳回升。

  各地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为白酒行业发展注入了稳定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白酒行业正处于变革期,特别是主要市场从公务消费转向大众消费,需要时间过渡,政府适时施以援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白酒深度调整的危机,有助于酒业良性发展。

  泸州市出台了白酒产业稳增长措施,从拓展酒业销售市场、夯实酒业发展基础、加大酒业信贷支持三个方面着手,助推白酒产业发展。宜宾市出台了《宜宾市鼓励投资暂行办法》,在土地保障、财政税收扶持、规费优惠、项目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投资项目优惠,优先鼓励扶持名优白酒产业等重点产业项目。贵州仁怀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仁怀酱香酒产业发展的意见》,主要方向为“扶优扶强”。

  白酒作为地方资源性突出的产业,行业发展需要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国内酒企大多面临销售不畅、资金周转困难,政府出手扶持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白酒行业扶优扶强调整结构,有利于白酒行业产业重组优化升级,推动白酒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消费需求的逐步稳定,消费水平的升级,为白酒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目前严格控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影响下,整个白酒行业迎来拐点,从过去政务、高端商务消费拉动的高端“名酒”市场向面向大众消费推动的“民酒”市场转变。随着“名酒”价值的理性回归,价格得到大众认可,白酒消费刚性需求将逐步稳定。同时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水平的升级也将提振白酒需求的增加,这都将推动白酒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逐年上升。从我国近10年来白酒行业发展的进程来看,虽然政务、高端商务消费使“民酒”变成“名酒”,但不可否认的是,居民消费的增长仍是推动白酒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对优质白酒产品的需求也将增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为白酒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历史原因,多数名酒企业均为国有性质。在目前的行业形势下,仅依靠酒企自身调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更大突破,国有体制已经成为酒企应对行业调整、快速反应市场的一个阻碍。业内认为,在国家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导向之下,酒企的改制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白酒行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最佳窗口期。而目前,白酒行业处于底部调整期调整或将结束,强势企业正处于反守为攻、蓄势发力的初期阶段,急需内部激励机制理顺带来的增长支撑;后进企业增长乏力、战略模糊、执行欠佳,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可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

  混改有成功历史样本可借鉴。上市白酒公司中最早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是青青稞酒。2005年,青青稞酒集团改制,华实投资以4110万元持股54.8%; 2010年,华实投资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至75%,实际控制人成为李银会。青青稞酒在未引入华实投资前,公司资不抵债,资产负债率超过110%,而引入新股东后,公司3年时间营收翻倍,市场占有率提升,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行业深度调整期,青青稞酒也展示了灵活的应对策略。

  市场对酒企混改有较高期望。2014年3月份,贵州省启动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贵州茅台成为其中一员,旗下赖茅酒业公司引入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为股东,混改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表示,2015年茅台将以深化改革为契机,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

  五粮液则与新希望联姻,联合成立新公司,试水混合所有制的饲料项目,即年产50万吨酒糟饲料及配套万头奶牛养殖项目。五粮液集团董事长唐桥表示,2015年可能是五粮液的改革之年,引入战略投资者、商家持股、薪酬体制改革、员工持股等问题都将有考虑。

  白酒行业的并购整合揭开序幕,为提升白酒行业产业集中度、提高运营效率注入了助推剂。白酒行业受宏观经济与产业调整的影响,产业内生式的主要增长模式已经结束,未来一定会向外延式增长的方向发展,本轮产业调整为白酒行业的并购重组与整合打开了历史性的窗口期。第一代的白酒大王依靠产能,第二代的白酒大王依托产品和品牌,第三代白酒大王呢?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白酒历程和其他行业借鉴,未来新的白酒大王、中国的帝亚吉欧最有可能是通过并购整合来形成。

  中国酒企需要并购整合提高集中度。西方烈酒巨头帝亚吉欧成长做大的关键在于并购,做强的关键是整合众多优势品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而目前中国白酒行业的并购整合,有动力和效益提升空间:从中国白酒行业的规模效应来看,产业集中度显著偏低,白酒品牌单一,缺少规模化经营,直接制约了白酒企业做强做大。据统计,2014年1—9月14家白酒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只有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3家,其营业收入占14家白酒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仅为13.6%。金种子酒、老白干酒、伊力特、青青稞酒、沱牌舍得、水井坊、酒鬼酒等在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通过参与并购重组,实现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做大资源整合,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白酒并购整合有成功案列可循,洋河通过并购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长期快速增长。洋河并购双沟的第二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70%,在收入增长的同时盈利能力也丝毫不减,从2011年至今,洋河净利润率连续四年维持在30%以上,堪称白酒行业“奇迹”。从洋河经验可以得出,白酒行业的并购整合可以实现提升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运营效率的良好效果。2014年,五粮液率先拉开并购整合大幕,以2.55亿元收购河南五谷春酒业。在产业集中度最低的四川省,假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龙头能借此轮调整之东风,推进行业并购整合,川酒必将实现“1+1>2”的崭新局面,川酒的竞争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除了上述促进白酒行业和价格稳定的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次要因素有积极影响。12月1日国务院正式取消酒精消费税,这对白酒行业是一个明显利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白酒行业探明底部走出低迷。“一带一路”战略也提振了连续低迷的白酒出口贸易,成为出口的新契机和新抓手,2014年白酒累计完成出口额3.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68%。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