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多吃肉会感觉更热吗?

2013-08-05 08:53:00    作者: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吃蔬菜 热声 吃水果 吃火锅 蛋白质含量
[提要]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副秘书长。说到这里就能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如果膳食中蛋白质摄入过多,鱼肉蛋吃多了,夏天会感觉更加燥热难受。

  范老师课堂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副秘书长。

  尽管已临近立秋,但最近全国大范围高温,很多地区气温超过38度,甚至达到40度,全国上下一片喊热声。

  感觉热与否每个人的差异很大

  感到天气热的原因,温度并不是绝对的指标,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倒是关系更大。对于习惯凉爽的东北人,以及夏天很少超过32度的法国等欧洲国家居民,一旦升温到33度以上,就觉得酷暑难耐。但这对于习惯于38度高温的华中、华南居民来说,简直就算不了什么。同样,国人对40度高温喊热,印度人笑了——印度夏天温度常有超过40度的时候,45度以上才算酷热。

  同样,每个人抗冷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在北京的冬天里,能看到腿上只穿一层棉毛裤的人,甚至上身只穿一件毛衣却依然精神抖擞的人。

  有人说:“以往超过33度我就感觉燥热,近两年食谱改为奶、蛋、素,40度依然不觉得比以往热。”还有很多朋友说,自己吃素以后,觉得身体清凉了很多,倒是冬天怕冷成为一种担心。人的耐热、抗冷能力,真的和吃鱼吃肉有关吗?

  其实,营养学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分答案。其中一个奥秘,就在于食物的成分中。

  食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是用来维持体温的

  食物中的大量成分一共有4类,水、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脂肪、蛋白质。其中水不含有能量,而其他三类都含有能量,也就是俗话说的“热量”或“卡路里”。因为,这些食物成分能够在身体中进行氧化分解,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

  不过,放出来的这些能量,都拿来干什么用了呢?其中一部分用来维持生命活动,维持大脑思考,还有一部分用于肌肉运动,用于消化吸收,用于体温维持。要知道,人是个恒温动物,身体内部必须保持37度的温度,才能让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太热不行,太冷也不行。可是,这么大一个保温箱,肯定是相当耗能的呢。所以,饥饿难耐的人,产热能力会下降,冬天就会容易怕冷。人们都有一种体会,冬天吃饭之前有点冷,一吃完饭就会觉得暖和许多。这是因为,进食会让身体额外消耗能量,这种能量通过体表散发出来,让人感觉身上发热,这叫做“食物热效应”或“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其中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认为可能与蛋白质类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过程中的能耗有关。

  动物性食物让身体发热很久;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让人体散热

  那么,同样能吃饱饭,是不是温暖身体的效果就一样呢?事实上大不相同。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会觉得饭后发热特别厉害。而吃淀粉类,或者吃蔬菜类,效果就差得多。比如说,同样吃火锅,吃一大盘涮羊肉,身体能发热很久;如果吃一大盘涮白菜,很快就不觉得热了。这是因为,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是4%-5%。各种畜禽肉和鱼肉中的蛋白质含量是15%-20%,鸡蛋是13%,南豆腐是6%,而白菜是1.5%,番茄是0.9%,冬瓜是0.4%。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刺激性物质,也会让人体的散热暂时增加。比如酒精、姜、辣椒、各种香辛料等。古诗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反映出这个事实:如果能吃饱饭,人正常情况下不容易被冻死;如果吃的是富含蛋白质的饭,身体热乎乎的,更不可能被冻死。所以要用“酒肉”来对比“冻死”。

  按混合食物来说,通常把蛋白质的热效应计算为10%。也就是说,一餐饭有主食有菜肴,有荤有素,荤少素多,大致一餐饭的总能量当中有十分之一是作为食物的热效应“浪费”掉的。比如一顿正餐吃掉700千卡,那么有约70千卡在餐后不久就直接从体表散失掉。

  说到这里就能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如果膳食中蛋白质摄入过多,鱼肉蛋吃多了,夏天会感觉更加燥热难受。多吃蛋白质含量很低的蔬菜水果,更有利于让人感觉清爽。同时,对于干热的北方地区,不需要大量排汗抗潮,所以也不需要吃很多辣椒之类的香辛料。饮食调味还是以清淡为好。否则,不仅身体经常感觉燥热,还容易出现皮肤油腻、生痘长疮之类的麻烦。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