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东营4月1日讯(记者 李欣 通讯员 李玉实)春天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万物本该表现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特点,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常出现困倦、疲乏、头昏、头闷、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人们一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春困”。 严格来讲,“春困”不是病,是气温回升时产生的一种暂时的生理现象,但这些症状有时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如何才能消除这些症状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为什么春天气温回升就会出现“春困”?
中医学认为春季为肝主时,属木。春天肝气生发,横克脾土。而脾主四肢,脾的功能受限,就会造成肌肉无力、四肢疲乏;脾主升清,脾气受困,清阳不升,就会造成困倦嗜睡;另外脾主运化,脾受克,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泄泻等症状,这就是“春困”出现的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冬天体表的毛细血管基本处于收缩状态,气候转暖后, 体表的毛细血管因舒展而需要增加血流量, 这时脑组织的血流量就会相应减少, 脑组织供氧不足, 从而出现困倦、疲乏、嗜睡的现象;另外春季时人们的活动增加,新陈代谢较冬天高,全身各个组织的耗氧量也随之增加,这样也容易使大脑出现缺氧而昏昏欲睡。
要解决“春困”引发的症状,我们应注重平肝健脾、开窍醒脑,平日中按揉以下几个穴位可明显改善、甚至消除“春困”症状。
1、 太阳穴:位于眉梢和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具体操作: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做轻柔缓和的环形转动,以感觉到酸胀为度,按揉3分钟。
2、 风池穴:位于头后颈部两侧凹陷处。
具体操作:坐位或仰卧位,头后仰,两手食指或拇指分别置于两侧穴位处,做环形转动按揉3分钟,以有明显的酸胀感为度。
3、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处,即头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具体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按于此穴,缓缓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度,按揉1分钟。
4、 中脘穴: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具体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该穴,缓缓揉动,注意按揉时力度可稍大,操作5分钟。
5、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具体操作:用拇指端按压该穴5分钟,以有酸胀痛感为度。
6、 太冲穴: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具体操作:用拇指指腹按压该穴5分钟,注意按压时力度可稍大,以有明显酸胀痛感为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这样的一段话,“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这句话意思就是:春天应早起,不要拘束自己,披散头发,穿着宽松的衣服在庭院大步慢走。这就是我们古人春天养生的方法,日常生活中适当借鉴此方法,配合以上穴位的自我推拿,相信一定可以赶走“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