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4 09:14:00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我要评论
人民网12月4日电 (刘婧婷、虞森森)张大爷今年70岁了,患有高血压、心绞痛已经好几年了。听人说,去医院挂几天疏通血管的药物,就能安全度过冬天了。于是,他在社区诊所挂了三天水,谁知那天输液中突然出现头胸闷、气喘、心跳过快的症状,被家人送到附近医院后,医生怀疑张大爷有心衰的迹象。
其实像张大爷这样想通过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老人并不在少数,他们通常习惯在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之前去医院静脉滴注一些所谓的活血、通血管的药物。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心脏科唐春平主治医师表示,该院心脏科门诊也经常会有这样的老人来要求输液,但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做“无用功”。
唐春平介绍,首先,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需要根据病因长期综合防治,光靠短期一两种药物并不能起到预防作用。其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这些危险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出血,最终出现常见到的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而常规的输液是无法起到想象中那么大的预防作用的。而且即便输液能有抗血栓、改善循环的作用,那也是短期作用,停止输液后这些作用很快会消失,难道为了预防天天输液?这肯定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
其次,心脑血管疾病通常不是一天、两天短期内形成的,过度强调短期输液的预防作用,常常使得很多老年患者忽视了平时的治疗,甚至许多老年患者认为平时不用服药,只要一年输两次液就行了,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第三,很多老年患者常常合并有多种疾病,平时就服药较多,如果再长期大量的输入药液,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增添肾衰风险。而对于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不能随便输液,因为大量输液极易引起心衰发作,这是非常危险的。同时,输液的风险还包括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尤其是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唐春平建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是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平时就需要控制好引起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不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去处理。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平时要控制饮食,少盐、低脂,不抽烟,少喝酒,作息有规律。对于已经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更要注意,同时要坚持服药,出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