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辈们大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转业的卫生兵,是开创东营地区卫生事业的先驱,是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缔造者。他们于1956年3月为了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来到了鲁北这块年轻土地上,成立了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民工医院,开始了他们创业与奉献的一生。
建国初期,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贫穷落后,百业待兴,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新中国复兴指明了方向。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田水利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宏大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鲁北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天寒地冻没有阻挡几十万工程人员建设祖国的热情和斗志,军人出身的父辈们更是在战争年代早已炼就了不怕吃苦、勇于献身的坚强意志。他们搭帐篷、挖地窖,与民工同吃同住;饮水困难,他们就在这退海之地上挖水井;粮食不足,他们就吃菜团;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们喝着苦涩的咸水,吃着冰硬的干粮日夜守护在伤病员身边。
两年的工程结束后,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民工医院圆满完成了惠及民工的政治任务,但省、地领导考虑到该地区方圆百十平方公里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若撤销医院,百姓健康将难以保障,于是便将民工医院永久的留在了这块土地上。明知艰苦、困难,他们没有一人当逃兵,因为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从此,医院更名为惠民地区第三人民医院。
艰苦的工作条件没有阻扰他们为群众看病治病的决心和信心。他们逐步地建病房,分科室、改善医疗条件、完善医疗设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医院已初具规模,职工120余人,病床百余张,并设有传染病房,有100毫安的透视机一台和100倍的显微镜一台,有独立的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门诊和病房,以及中西药房、放射科、化验室、手术室、供应室等科室。父辈们靠着当时仅有的诊疗条件,凭着个人熟练的诊断治疗技术能力去为群众看病治病,使当时较常见的脑炎、伤寒、疟疾、结核类疾病、肝脓疡、胆道蛔虫、肠梗阻、胃穿孔、破伤风、产褥热、婴儿瘫、百日咳、麻疹、水痘等等,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挽救了无数生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医院高超的诊疗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因此而远近闻名,前来看病的东至寿光、西至博兴、南至临淄临朐、北至黄河以南。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提及“三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尊称他们是“百姓的守护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非常不便,医院为了解决各地医护人员奇缺的问题,经上级批准,医院兴办卫生学校,于1958年招收三年制中专学生近二百人,医疗、护理各两个班,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而停办。1966年他们为了解决边远村庄看病困难的问题,又一次举办卫生学校,招收“赤脚医生”四十六名。为了把自己的技能尽快的传授给学生,他们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教授学生,使他们两年后回村就能看病治病。父辈们随后又利用多种形式开办医疗、护理培训班多期,培养了百余名出色的乡村医生;他们对进修、实习学生亦是倍加关爱,手把手的将自己的诊治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
医院还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组成多个医疗小组,分期分批下到农村去,为百姓服务,十几年坚持不变,田间地头留下了他们可敬的身影,他们也为各县、公社医院的建立也倾注了他们的人力和心血。他们和东营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即使他们离、退休后也时常有老病人、老朋友带着小米、绿豆等物品登门来看病或看望他们。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些晚辈每走到一个村子或单位,乡里乡亲提起父辈们的人和事仍津津乐道。他们把一生献给了东营的卫生事业,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佩。有人讲,我们的父辈为了东营的卫生事业,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的,我们这代人有30多人从事医院工作,孙辈已有近10人走上了白衣天使的工作岗位。他们为东营地区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应载入东营史册。
如今的二院人,继承了前辈们坚强的意志、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请前辈放心,你们不仅后继有人,而且我们医院已成为技术力量雄厚、设备精良、服务一流、管理科学的东营市南部第一家集诊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我们还要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把我院打造成技术过硬、服务优质、发展稳健、诚信和谐、群众满意的三级甲等医院。(作者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