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成功申遗涉及全国8个省份 山东省15处遗产入列

2014-06-23 08:33:00    作者:乔显佳 马云云   来源: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大运河 申遗 闸基 临清运河钞关 戴村坝
[提要]22日,从卡塔尔首都多哈传来喜讯,由中国独立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次年,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召集沿运城市,在京召开运河申遗协调会议,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落户扬州。

  齐鲁晚报济南6月22日讯(记者乔显佳 马云云) 22日,从卡塔尔首都多哈传来喜讯,由中国独立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我省从此有了第4个世界遗产项目。

  22日下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听取了对中国大运河历史、作用以及现状等方面的陈述后,各成员国代表阐述了各自的意见,大会主席、卡塔尔公主玛雅萨根据会议表决结果宣布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成功。

  22日,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就大运河成功申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山东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一省,这些年来对推动运河申遗形成共识,沿运各市县均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得我省在文物遗产点保护、社会动员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据介绍,此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我国8个省份,首批选择了58个遗产点和27个遗产段,总长度1011公里。其中,山东有15个遗产点、8个遗产段。

  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说,通过申遗,让大运河由“遗产带”、“观赏带”变成今后的“富民带”,不仅能为我省沿运5市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还可使约500万人口直接受益。

  今年5月15日至6月1日,本报联合其他沿运省份的主流媒体发起了徒步大运河考察活动。在大运河申遗前夕,向广大读者全面展示了大运河的今昔。其间,考察团队还前往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赠送了沿运居民支持申遗的签名条幅,表达中国普通老百姓对大运河申遗的支持。

  在此次大运河申遗中,大运河山东段被纳入首批申遗范围的遗产点共15处,包括临清运河钞关、阳谷古闸群(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戴村坝、邢通斗门、徐建口斗门、十里闸、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枢纽、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运河砖砌河堤和利建闸。

  十里闸

  柳林闸

  寺前铺闸

  十里闸与柳林闸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分别位于汶上县南旺分水口南北5里处。两闸协同工作,按照南北两侧的水利条件实施相应的开闭操作,确保供水实现定向定量控制。寺前铺闸位于柳林闸以南的河道上,是清代建立的辅助闸门。3座闸的形制相同,由雁翅、闸基、闸板等构成,均为石砌。现均为闸改桥,闸基等石制部分均保存完好,木质闸门闸顶板已不存。

  邢通斗门

  徐建口斗门

  邢通斗门是运河与南旺西湖的重要减水闸,徐建口斗门是连接小汶河和马踏湖的通道,均建于明朝,现已失去原有功能。为削减河道流量,明代中期利用运河两岸的洼地,在南旺分水口附近建立多个湖泊,并建设斗门与运河连通,以调节运河水量,陆续形成了蜀山湖、马踏湖、南旺湖等“水柜”,对运河供水进行季节性调节。二斗门结构相同,由闸体、闸基、闸板、雁翅等组成,均为石砌,现仅存闸基和部分闸体,木质闸板已不存。

  运河砖砌河堤

  汶上运河砖砌河堤建造于明代弘治年间,是南旺枢纽附属堤岸设施之一。考古发掘出的部分河堤长约400余米,宽7米,用青砖和条石构筑。上铺一层条石,中间砌九层青砖,平砌错缝,下筑七层条石为基。在本段河堤的东端清理出一处石台阶登岸口,用十一层条石错缝平砌。此段运河点遗址的发掘,对了解明代运河河堤结构、形质、材料等有重要意义。

  南旺龙王庙遗址

  为纪念明代著名水利专家、工部尚书宋礼和著名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等创修南旺枢纽工程,在南旺汶、运交汇处建造了分水龙王庙。分水龙王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东、中、西并列的三组建筑组成,地面尚存关帝庙、禹王殿、观音阁等砖木建筑,其他建筑为遗址状态。该建筑群以院落内的甬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自北向南依次为牌坊、山门、戏楼、钟楼、鼓楼、龙王大殿和关帝庙。

  利建闸

  位于微山县南阳镇建闸村,是南阳新河建成的9座节制闸之一,始建于公元16世纪(明嘉靖年间),公元18世纪时(清乾隆年间)重修,是明清两代会通河上重要的节制闸。20世纪初,利建闸随会通河微山段的停运而逐渐废弃。现船闸保留有石质闸座,闸座保存基本完整,呈八字形,条石砌成,条石长短不一,厚度多在50厘米左右。南侧雁翅、西侧闸座保存较好。

  阿城上闸

  阳谷县志记载,1411年(明永乐九年),明政府命工部尚书宋礼开复会通河。宋礼采纳汶上白英建议,在县境内河道上共建闸门六座,即荆门、阿城、七级上下闸。阿城上闸位于阿城镇西街齐南公路南100米运河之上,是阳谷县境内六座闸之一。该闸现存闸函长8米,宽7米,雁翅长10米,青石垒砌而成,闸板、闸面早已无存。

  阿城下闸

  阿城下闸始建于1411年(明永乐九年),闸函长10米,宽7米,雁翅长30米,闸槽宽15厘米,处于古运河与新开运河的交汇处,因地制闸,定时起闭,节制水流,是阳谷县境内六座闸之一。由于河道废弃,部分函洞两旁石头被村民拉走。雁翅部分损坏,闸板早已无存,闸面是后人用木料搭建,现在已经重新规划建设。

  临清运河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收取关税之所)在山东鳌头矶南300米处大运河西岸。始建于1429年(明宣德四年),延存至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现存有钞关仪门,南、北穿厅,公堂、巡拦房、船料房、官属舍房等80余间古建筑,院内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在运河漕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且是全国唯一的一处钞关旧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早在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国内就有学者提出大运河申遗的课题,但运河申遗直到2005年才有了可能。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列入新的世界遗产种类。当年,有着“运河三老”之称的学者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联名致信18个运河城市 的市长,呼吁加快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他们提出:“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

  2006年3月,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适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也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式开始。

  次年,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召集沿运城市,在京召开运河申遗协调会议,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落户扬州。

  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何以落户扬州?据悉,当年,扬州、济宁、无锡都想当牵头城市,“但扬州的优势更明显,现存的运河河道最多、历史关联度最高。更重要的是,扬州地方政府对运河申遗十分热心。”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受访时说。

  2008年3月,首次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明确了申遗方案,决定以城市联盟的形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会议还决定将通往河南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整合进来,把“京杭大运河申遗”改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涉及地域扩大为8省3 3城。后来,浙东运河也被纳了进来。

  2009年初,国务院同意将大运河作为我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标志申遗工作从地方、部门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当年9月,第二次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三步走”的申遗筹备思路,其中,2009年到2010年为启动阶段,完成地市级、省级和全线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确定世遗申报范围;2011年到2012年为保护、整治阶段,2013年至2014年为申报阶段。

  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了首批申遗点段,它们分布在8个省市的31个遗产区,涉及27段河道和58处遗址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

  山东省是从2007年开始全面投入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当年8月至9月,山东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组织省里和运河五市文物工作者,对运河山东段进行了实地考古调查,发现文物点200余处。2009年起,推动各市出台了运河规划。

  2013年,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9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指派,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率专家组对山东大运河申报项目进行了现场评估。根据专家意见,山东继续收集、整理、汇总材料,最终敲定了8个河段、15处遗产点的山东运河申遗班底。

  2014年初,省文物局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和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共同承担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该“长廊”将串联运河众多遗产点,划定保护范围,旨在将大运河这一“文物保护带”、“旅游观赏带”进一步变成“经济富民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运河申遗只待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确认。

  据在现场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杨元勇说,本届大会于6月15日开幕,大运河等项目本应于21日进入讨论议程,讨论结果也应于当天揭晓,但21日现场却屡发意外,先是日本当天上午插队,中国申遗项目上午获得审议无望,下午又杀出墨西哥、德国、韩国、缅甸四国,纷纷被安排在中国的项目前面。

  听闻变故,中国代表团立即向大会相关方面反映情况。哈萨克斯坦代表更是跳出来,直接向墨西哥等国提出抗议:“加塞”的做法有违公平!但对方却称,此安排已成既定事实,少数应服从多数。中哈据理力争两个多小时也没有结果,最终,大运河项目投票被推迟到了22日上午。世界遗产大会为何允许“ 加塞”?杨元勇称,这可能跟中国不是遗产大会成员国,较之会员国优先级别低有关。好在大运河最终无争议地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曹守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