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私人博物馆“名存实亡” 不知何时走进“春天里”

2015-04-30 08:21:00    作者:张小杰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前途;博物馆事业;博物馆馆长;条例;博物馆条例
[提要]73岁的私人博物馆长李聚德说,《条例》给他的第一感觉是“理念非常好”,私人博物馆可能会面临春天般的发展形势。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其他六家国有博物馆,在经营文化创意产品上同样因资金问题乏善可陈。

  2015年3月,第659号国务院令签署的《博物馆条例》自3月20日起执行。《博物馆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博物馆行业全国性法规。条例规定,国立和私人博物馆地位平等,私人博物馆给予税收减免,国立博物馆允许经营衍生产品。

  73岁的私人博物馆长李聚德说,《条例》给他的第一感觉是“理念非常好”,私人博物馆可能会面临春天般的发展形势。

  在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荣子录看来,《条例》允许博物馆在不违背其非经营属性、不脱离其宗旨使用前提下搞经营性活动,也可以说是一个类似春天般的发展机遇。从1993年,市历史博物馆成立开始,我市已有8家博物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并非全都处在“春天里”。

  两家私人博物馆“名存实亡”

  《博物馆条例》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提出在财税扶持、管理监督、设立条件等方面,国家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有分析人士就此称,税收减免,私人博物馆的日子会更好过。

  不过,对我市仅有的两家私人博物馆来说,这一条例来得似乎有些晚。严重的资金短缺,让他们名存实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之前,民办性质决定了他们无法直接获得国家的财政支持。”

  聚德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胜利十中东侧。73岁的李聚德是这里的负责人。1955年完小毕业后,李聚德开始搞收藏,到手的第一件文物是父亲传给他的一套四书五经。

  李聚德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共有博物馆4165家,其中私人性质博物馆占据了大约五分之一。除了马未都,其他私人博物馆几乎全部亏损。“他能依靠著作实现赢利,我则欠了一屁股债。”

  4月25日,记者来到李聚德的博物馆。门前立着一尊孔子雕像、三杆大旗、四头石狮。六层建筑里则摆放着2万多件收藏,包括青铜器、佛像、明清家具、瓷器、木雕、字画等五大类。其中,数千幅字画最令李聚德自豪与得意。“这些字画展开后的面积达6万平方米,相当于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面积。”

  尽管藏品质量、数量不乏亮点,但李聚德的收藏生涯却一直“居无定所”,直到接受了某油田企业的资助,“大气”地将自己的收藏搬上了一座六层楼建筑上。2013年5月,李聚德在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长条桌前招了三名馆员,准备大干一场,“弘扬传统文化,报效祖国。”

  然而,大学本科毕业的王青,一个月后就提出了辞职,理由是看不到前途。之后,她考上了垦利公务员,在那里找到了在博物馆看不到的“前途”。

  “我们一个月只有2000元工资,没有任何保险,工资持续都几个月发不出来。”张士梅如今在招商银行工作,如今工资4000元以上。谈及过往,她直言“王青有先见之明”,自己不应该在那里坚持一年时间。“这里没有资金保障,待在这里没有安全感。”

  2014年5月,李聚德的博物馆只剩下他一人。“搞了一辈子收藏,没想到晚年欠了2000多万元债,实在对不起老伴和孩子。”李聚德略有悔意地告诉记者,赞助企业效益出现问题,进而减少投资是博物馆陷入困难境地的主要原因。“自身没有资金支持办私人博物馆难上加难。”

  与他有同样感慨的还有黄河古韵博物馆馆长——毛爱民。2012年,这位“黄河历史古陶第一人”创办起了东营第一家民办博物馆。时间跨度长达7000年的700余件陶器的展览,让不少“分析人士”曾指出,“该馆填补了东营民办博物馆领域的空白,在促进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传承黄河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但不到两年后,也因资金短缺问题,这家曾“填补领域空白”的博物馆选择了闭馆。不过,主管部门市文广新局还暂时没有将其从博物馆目录中除名。

  国有博物馆仍受资金掣肘

  2015年3月20日,在省文物局会议室看到《博物馆条例》后,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荣子录眼前一亮。“允许博物馆可以搞经营,搞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很有必要。”荣子录说,依托丰富的文化和文物资源,博物馆投入文化创业的经营条件得天独厚。

  荣子录所在的市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93年,建筑面积9688平方米,年参观人数30多万,无论从哪一个考核指标来看,这都是东营的“第一博物馆”。尽管这位副馆长认为适当搞经营“很有必要”、“得天独厚”,但现实情况却是“没有很好的搞起来”。

  原因很简单、明显资金短缺。这一问题不仅制约着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同样羁绊着国有博物馆。因为没有足够资金,市历史博物馆只能将文化创意衍生产品经营承包给他人。馆方提供文物原型、场地、指导意见、宣传服务,除在购买时享受一定优惠外,利润几乎都归于承包方。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其他六家国有博物馆,在经营文化创意产品上同样因资金问题乏善可陈。

  国有博物馆的一部分经费来自于国家和省文物局,用来保护像《佛经抄本》(明代时期朝鲜高丽纸)之类的国家和省级文物。但在荣子录的同行——利津县博物馆馆长李岩女士看来,资金问题还影响着一些文物的保护。

  赵长龄,利津县历史上的“四大贤人”。清朝道光年间,官拜陕西巡抚。160多年后,巡抚的一件战袍成了利津县博物馆的一件“宝贝”。但受制于保护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这件文物的问题“越来越多”。

  目前,我市六家国有博物馆分为文化和行业两种性质。除去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博物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博物馆三家行业博物馆外,包括垦利县博物馆在内的剩余三家文物博物馆,在担负着教育、研究和展览宣传等功能外,还兼着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重任。资金的欠缺,同样影响着这一重任的履行。南望参遗址曾是东周战国时期一座著名的古窑,属于省级保护文物。遗址占地广达2.25平方千米,而省里下拨的资金只有70万元,仅够支付勘探费用。无奈之下,李岩馆长只能恳求勘探队高风亮节一点,“钱就这么多,帮帮忙。”

  去年我市近80万人次走进博物馆

  从数量上看,中国已跻身世界博物馆大国之列。当前,我国博物馆数量已达4165家,几乎每两天就有一家新博物馆诞生。但另一项数据显示,在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全国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超过6亿人次,换句话说,平均每位国民2-3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于是,有媒体将其称为“数字背后的隐忧”。

  我市6家国有博物馆暂时还没遇到这种隐忧。荣子录的市历史博物馆去年参观人数超过30万,垦利县博物馆保有同样的数据,利津县博物馆虽然达不到30万,但也有10万之多。记者注意到,加上剩余三家博物馆,去年我市总计有近80万人迈进博物馆的大门。

  对博物馆喜爱与否,人们是用脚来“投票”。有业内人士称,在一个只有209万人口的地级市,这样的数据“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记者发现,这近80万参观人数,多是党员、干部,以及三县两区的中小学生,集体组织的居多,自发参观者较少。业内人士称,这似乎能反映出一些问题。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