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采收一线调查:如何不再雾里看“花”?

2015-10-04 07:31:00    作者:   来源:东营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棉花种植 棉花品种 深耕深松 理论密度 农机专业
[提要]秋阳高,寒暑平分,又到了棉花采收的季节。究其原因,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成为挫伤棉农植棉积极性的主因。自然灾害影响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棉花价格低,于是一些棉农选择放弃,但还是有很多像赵建兰一样的棉农选择了坚持。

  秋阳高,寒暑平分,又到了棉花采收的季节。去年,包括我市在内的多个植棉区呈现出收成好、质量高但价格低的现象。9月21日至24日,记者分别到我市四个乡镇的棉花采收一线进行了采访,发现今年棉花呈现出收成低、质量偏低、收购价低的现象,棉农积极性再次受挫。价格与产量波动大,棉农雾里看“花”,如何再出发?

  省棉花研究中心产业办主任张晓洁(女)一行在机采棉示范点。

  采棉机一小时内能采15至20亩约3000公斤棉花。

  现状:植棉面积稳中趋降

  记者查阅市统计局信息发现,1984年,我市植棉面积近89万亩,至2003年,20年间植棉面积波动较大。2004年首次突破100万亩,达到148.1万亩;2012年首次突破200万亩,达到209万亩,创我市历史最高水平。之后,2013年为192.14万亩,下降8.1%;棉花总产量9.54万吨,下降25.8%。2013年我市种植业内部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粮食种植面积结束连续三年的下降趋势转为增长,棉花播种面积则结束了连续七年的增长趋势转为下降。按照播种面积计算的粮棉比例出现明显的拐点。2014年,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缩水为136万亩,比2013年减少104万亩,是2013年的43.3%。

  究其原因,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成为挫伤棉农植棉积极性的主因。

  据我市纺织纤维检验所分析,2011年以来,国家为了保护棉农利益,提高植棉积极性,实行棉花国家临时储备政策,但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给东营的棉农蒙上了阴影。2011年度棉花生长后期,连续20多天的阴雨;2012年度棉花生长中后期,连续十几天的暴雨,造成了严重涝灾,致使大部分地块减产甚至绝产;2013年度生产前期,雨水大,致使棉花减产绝产的多,造成棉农收益低,导致2014年度棉花种植面积下降43%。

  与此同时,由于粮食价格的相应上涨,加上种麦生长期基本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单产量高,国家又实行种粮补贴,粮棉比价出现了明显差距,农民出现了种粮高于植棉的积极性。还有的大区域地块种树,甚至出现了荒地现象,棉花种植面积明显下降。

  一线:人工采摘成本渐高

  棉农刘中华

  9月21日下午,利津县明集乡。“今年涝得太厉害了,收不上来了。”灶刘村村民刘中华在自家田地里对记者说。“排水倒是很及时,就是有一阵子是连阴天,桃子还没开花就烂了。当时棉花全都倒了,这都是一棵棵扶起来的。”刘中华扒开棉株,底层的棉桃已经开裂,但都是些棉瓣,并未吐絮。刘中华是当地的种棉大户,家里种了一百多亩棉花。看着眼前减产严重的棉花地,他不无惋惜地说:“去年棉花丰收,每亩地能收四五百斤,今年也就百十斤。”

  记者摘起一朵棉花,推开棉絮,明显感觉到棉絮不够柔软、细密,这也意味着棉纤维的马克隆值(纤维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指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加上拾棉花的人工费,不大够本。”棉花吐絮后的一星期内需及时采摘,否则会影响纤维质量。像刘中华这样的种棉大户,每年都要雇人拾棉花。“拾得快的一天能拾二百四五十斤,一斤按8毛钱人工费算。”还有的棉农雇工按天算,无论怎样,人工费都是种棉大户绕不过的大成本。

  该乡孔家村村民孔凡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种植棉花。“去年拾了一屋子,今年不行啊,都让水憋死了。”孔凡平算了算,种棉花他今年投入五万元成本。“赔本也得雇人,自己忙不过来。”他按照7毛钱每斤的雇价雇人,几个拾棉人拾了四五天便去了别的地方。

  棉农李富起

  9月22日,东营区六户镇。在越来越多的六户镇群众选择种植葡萄的时候,神堂村棉农李富起依然坚持种棉花。“去年收成好的时候是三块多一斤,加上每亩政府给了235元的棉价价格补贴和15元的良种补贴,情况还好些。今年哩,头期旱棉花起不了棵;后期涝,棉桃烂地里了。”从亩收五百斤到二三百斤,李富起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差。据他介绍,神堂村有7000亩耕地,去年棉花种植是5000亩,粮食作物2000亩,今年这个数字正好反了过来。

  棉农赵建兰

  9月23日,垦利县黄河口镇。2013年20多万亩,2014年12.34万亩,2015年9.18万亩,这是该镇农业部门给出的镇上近三年的棉花种植总面积数据。丰林村赵建兰的账算得很清楚:今年开秤价2块2,按亩收300斤算,得660元;成本大概是每亩8毛一斤的雇工费240元,每亩地种子化肥钱200元,每亩300元的承包费,这就是740元。结果便是每亩地赔80元,她包了100亩地,赔8000元。“明年还是种棉花。”赵建兰坚定地说。幼林村村民杨建华家的地在五七渠旁边,旱能浇、涝能排,但今年还是“栽”到了连阴天上。害怕再出人工费的他不打算雇工,而是决定自家拾完30亩地棉花。“据我所知的,我们村种棉花的明年都不种了,我也打算明年换种高粱和玉米。”杨建华说。

  自然灾害影响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棉花价格低,于是一些棉农选择放弃,但还是有很多像赵建兰一样的棉农选择了坚持。

  希望:机采棉低成本高效益

  9月24日,利津县盐窝镇王家洼村。当天,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产业办主任张晓洁一行来到了我市最大的机采棉示范基地。春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春儒带领大家走进棉花地。在盐窝、汀罗两镇的万亩开发方上,9000亩的棉花等待丰收。

  “不错,没有烂桃!”张晓洁扒开棉株高兴地说。这一成果让记者也十分惊讶。连日来的观察,处处看到的是因涝而导致的减产现象,令人惋惜不已。然而,机采棉竟可以不受涝渍灾害的影响,骄傲地吐出洁白的棉絮!

  带着同样的兴奋,记者咨询了张晓洁主任。“现在看起来,这里的棉花达到了预想的目标。”张晓洁说,机采棉的理论密度为5000到5500株/亩,这里是4500到5000株。在种植行距为76公分的前提下,棉花的采光与透气性条件好。鲁棉研36号是张晓洁在此试验的棉花品种,如今棉桃已吐絮50%。王春儒认为除了行距的因素,深耕深松大大促进了雨水的下渗;而新品种坐桃集中、吐絮好,适合机采。“我希望以后实现托管模式,从播种到丰收统一为机采棉管理,托管方可收取一定的托管费,而农户等着收获、赚钱就好。”

  “全程实现机械化这肯定是未来的趋势。”市农业局农机推广站站长姜学森告诉记者,今年我市再添两台采棉机,总量增至6台,成为国内除新疆外拥有采棉机数量最多、机采播种面积最大、机收面积最多的地市。然而推广机采棉是一个系统工程,推广的难度远大于其他作物。“如在播种阶段,传统植棉行距是45公分左右,机采棉是76公分,但小型拖拉机按76公分播种骑不过这么宽的距离,而添置一台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至少要3万元,在棉价低迷的情况下,老百姓更不舍得掏钱购置设备。”他分析说,放弃植棉会令棉花产业萎缩,尽管有些地块可以改种其他作物,但相当一部分盐碱较重的土地不种植棉花可能因此会被弃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相对于粮食作物棉花机收难度较大,但姜学森肯定地说,机采棉总体上长势会好于传统棉,且能够降低劳动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效益,对规模化种植棉花是十分有利的。

  毋庸置疑,要想不再雾里看“花”,一方面需要国家棉花产业方面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则需要产棉区自身的努力。减弱自然灾害影响、提高植棉效益成为未来摆在棉花主产区面前的重要课题。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