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6 10:23:00 来源:新华娱乐 我要评论
《锦绣纪》分别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苏州新闻综合频道圆满收官,这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搭载着传统的媒介载体,让无数国人感受到了丝织的魅力。随后有UP主将该片上传至聚集了无数年轻群体的B站,瞬时引发网友大面积的“围观”及讨论,发声赞扬,比比皆是,《锦绣纪》俨然渗透全年龄层观众。有网友试探性地提问:“只有我觉得看这种纪录片是一种享受吗?”瞬间多条弹幕紧密跟随——“还有我”、“同享受”、“你不是一个人”,传统文化被普遍赞誉,令人欣慰。
“对味”观众“增色”东方记忆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清丽的诗词展现着古人淡然、雅致的生活。一位女子,步秋后残叶,独自走上小船,轻轻地解开了罗裙,脱去了满腹闲愁。词里提到的“罗”,便源自绫罗绸缎。除此之外,帛、锦、绡、纱、缂丝苏绣等古老、奢华的丝绸品种,《锦绣纪》中皆做了诠释。
《锦绣纪》以远古不同部族获取丝绸的不同方法为开篇,将丝绸故事铺陈开来。网友“蛋疼的洛奇”认为,“何为华夏?华乃章服之美,夏乃礼仪之大”,经纬交错,丝丝入扣,凝聚着工匠心意的织品就这样一梭梭,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有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有人沉溺于精美的图案,有人震撼于华服之美,欲将画面一帧帧截图收藏,也有人看得热泪盈眶。带着观者的万千感受和好评,《锦绣纪》以丝织技艺的精美绝伦,在东方记忆中再添一抹亮色。有网友激动地表示:“厉害了我的国,此生不悔入华夏。”更有网友“花开为底迟”一句“前五十,讲道理,真的好美”,道出了此片天机。
丝轻锦重岁短情长寻知音
手工丝织品,往往以千起计,动辄上万、十万、百万一件。看到伊朗丝织地毯时,网友惊呼“太精美了,我的妈……一定很贵,买不起”。不仅伊朗丝毯贵,纯手工织的四经绞罗也要2万一匹,因为一个熟练的工匠静下心来,一天也只能织4、5公分。众所周知的云锦就更不必说了。制作者将最珍贵的时光与生命化作美的心意,用梭子穿进织物,希望使用者领受。这种传递瞬间跨越时空,网友“染井邪流”就被无障碍吸引,“看完了也好想要一件绣品,买一件轻飘飘的丝绸衣服啊”。轻者重之,衣者贵之,这就是丝绸。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生机
丝织技术、丝织品、刺绣技术等,是《锦绣纪》展现的主要内容,这些听来便觉得传统的词汇,实则也在工匠、艺术家的手中持续地与时俱进。有观众说:“其实传统文化虽然是传统,但也是要不断加入新的东西才能永葆活力的。古人的织布技法、工具还不是一直在改进?”似乎也道出了该片所要传递的“传统文化传承”的立意。
点开第三集《采桑》,当出现苏州工艺美院特聘教授梁雪芳的刺绣作品时,画面瞬间被弹幕“淹没”:“我已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美得忘记喘气了”、“戳进灵魂深处”、“中国的就是精美细腻”、“绣得像拍摄的一样”、“这位已经不再拘泥于技法而是从格局来创作,更大气”……网友一致好评的原因在于,梁雪芳的作品已经跳脱了传统刺绣的“标准”,所有的线条、色彩、明暗、肌理、构成、气韵,在她的眼中都不是固定且唯一的。于是,她绣出了没有一朵花,一片叶子的荷塘,并研究纳米涂层,让她的绣品从玻璃镜框中解放出来,观者可以毫无障碍地感知作品的质感和温度。网友表示:“这是刺绣该走的路,过分执着于传统,反而失了传统。这条路子不错,既没有丢失传统原有的风味,也和现代接轨。”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