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于1956年、1981年、2007年启动了三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东平县四普工作队
东平古称“东原”。《尚书·禹贡》载“大野即潴,东原厎平”,正是“东平”得名之始。最早呈现“孔子见老子”的汉墓壁画、汉隶书法精品《张迁碑》、世界文化遗产戴村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佛山石窟造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给东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东平县有这样一家人,吴澄航、吴绪刚、吴振东祖孙三代相继参与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文物保护工作延续至今。
吴澄航旧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免遭破坏,国务院于1956年发出《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自此拉开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序幕。当时,在东平县文化馆工作的吴澄航,参与了泰安地区的文物普查和东平县石碑石刻调查工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文物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但就在这种一穷二白的环境下,文物工作者仍然想尽办法保护文物。“为上报东平县白佛山石刻资料,我爷爷就用练字时的纸自制拓片工具。在拓片时即便摔伤了,也坚持完成资料整理和上报。”吴振东表示。后来,吴澄航更是对《张迁碑》的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推动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为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因客观条件限制,这次文物普查仅覆盖24个省份。为了全面摸底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文物法制建设,我国于1981年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吴绪刚(左一)在棘梁山
受父亲吴澄航影响,吴绪刚也走上了文物保护之路,并参与了此次全国文物普查。
时间虽已进入20世纪80年代,但文物普查队条件依然有限,骑着老旧的自行车挨家挨村跑,路况不好的地方只能徒步完成调查工作。普查队员带着本子、笔和水壶,深入田野山涧,有时一天仅吃一顿饭。就这样,历时近两年,行程逾一万公里,吴绪刚等人将东平县原本47处的文物点发掘至300余处,一大批墓葬、遗址、石窟、庙宇等在普查中得以完善资料和保护。最终,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东平县文物古迹的“家底”。
在文物普查中,吴绪刚不忘父亲谆谆教诲,边工作边学习,养成了每天写工作日记的习惯,并一直坚持到退休。这些日记记录了东平县从1978年至2011年间的文物普查、征集、修缮和管理等内容,被后辈们称为一部鲜活的“东平县文物保护史”。
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东平县文物古迹数量众多。深知“文物保护离不开老百姓”的吴绪刚,亦十分重视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吴绪刚在县文物管理所经费、场所都有困难的情况下,经多方努力,举办了“东平县文物展览”,在全县引起轰动。此次展览也让东平县出现了一个文物征集和保护的新局面。“东平在汉代的历史非常辉煌,我们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没有文物佐证,就是历史的缺憾。”吴绪刚曾说。
吴振东在调查摩崖石刻
袭冶承弓,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吴振东于2000年也开始了文物保护工作。他说,“敬业爱岗”在自己心中不是口号,而是已融入血液中,化成了文物保护、传承的具体行动。
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吴振东带着普查队员在全县开启拉网式调查,每个村庄、每座山头都要详细走访、登记、拍照……白天实地调查,晚上整理资料,绘制文物点地理位置图和平面示意图。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东平县圆满完成实地调查任务,建立了详实有据的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
吴振东在登记三普文物信息
吴振东说,自己从小就跟着父亲保护文物,耳濡目染,影响深远,“小时候,县文物管理所人员少、设备简陋,库房内的红外报警器经常发生误报。不管时间早晚还是刮风下雨,只要警报一响,我就跟着父亲往外跑。”
工作二十多年来,吴振东一直牢记父亲给他立下的“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的工作原则。他也一直按照父亲的要求,坚守在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线。
东平县四普队员实地调查洪顶山摩崖刻经
光阴荏苒,2023年,最新一次的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东平县作为山东省七个省级试点县之一,文物普查工作责任重大,吴振东再次临“阵”受命。
亲历两次文物普查,在吴振东看来,四普的类别更加丰富、技术手段更加先进、队伍更加年轻化,文物普及宣传方式也更加多样。“我们购置了综合性手持终端设备、无人机、照相机、电脑等普查设备,目前实地普查已经全面铺开。县文物保护中心全员上岗,按照乡镇(街道)逐村逐点展开调查。根据试点调查的经验,确定普查分工,一人带队联络、两人数据采集(定位打点、信息采集)、一人拍摄(含航拍)、一人测量记录,对东平县域全境展开普查工作。”
“由于受持续降雨的影响,实地调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吴振东表示,但接下来,他们将利用秋季有利季节,加大普查力度,争取今年完成普查总量的70%,确保高质高效完成普查任务。
赓续传承,潜心笃志。一家三代人,用热爱和专注串联起一项事业。当谈起下一代是否也将继续这份事业时,吴振东表示,女儿从小在县文物管理所长大,每天接触院内陈列的碑刻、造像等文物,自幼喜爱历史文化。“我也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投入到文物保护事业中,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