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到枣庄旅游吃过辣子鸡的人,大多会对其味道念念不忘。8月30日,枣庄市委书记张宏伟调研辣子鸡产业发展工作。市委书记对辣子鸡进行专门调研,这个动作不寻常。
从调研过程来看,关注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保障辣子鸡食材和辅料来源的优良性。制作辣子鸡所用代表性食材是孙枝鸡,近日孙枝鸡入选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二是辣子鸡烹制工艺标准化。坚持品质、品类、品牌一起抓,尽快研究制定“辣子鸡”行业标准,对烹制工艺、味型创新、食材配料、质量安全等予以规范。
三是产业链条化。贯通一二三产并赋能文旅消费,打通上下游,做成百亿级的富民大产业,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力。
重视辣子鸡,是枣庄转型发展“细节化”的体现。
枣庄不容易,幸福过,也痛苦过。枣庄曾是省内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到2009年,枣庄已经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从此开始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转型征程。
当前,枣庄市经济结构从过去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逆转为如今的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实现了从“百年煤城”向“生态绿城”的精彩蝶变。
枣庄转型,一是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培育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如今锂电等新能源产业已经声名鹊起。与此同时,以2010年台儿庄古城建成开园为重要标志,枣庄的文旅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3年,台儿庄古城入选省智慧旅游样板景区,渔灯巷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区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2.1%。去年,台儿庄古城游客量突破800万人次,和泰山景区接待游客861.97万人为“同一层级”。
“吃”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枣庄文旅业的快速发展,也让“辣子鸡”名声大噪。不过,初期阶段,“辣子鸡”更多是文旅业的“佐餐”。“佐餐”就是“辅助”角色,人们到枣庄游台儿庄古城、看运河、坐船体验湿地之美,吃饭时来一顿“辣子鸡”饱腹,只能说是“顺便”。
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文旅融合的进程加深,“吃”也渐渐不单纯停留在“吃”,“吃”中有味道还有文化,美食在旅游业中开始独当一面。 2015年9月,枣庄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枣庄辣子鸡文化节;2016年5月枣庄市申报“中国辣子鸡之乡”;2021年11月,肉食传统制作技艺(枣庄辣子鸡烹饪技艺) 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到2023年10月,共举办了七届中国·枣庄辣子鸡文化节。辣子鸡文化节还有变种,往往和其它文化活动搭配。今年5月6日,齐鲁夹谷会盟文化节暨凤凰岭辣子鸡节第一届齐鲁民俗文化节举办。
通过辣子鸡文化节活动和申报中国辣子鸡之乡,枣庄统一了辣子鸡加工标准,形成辣子鸡文化,树立了品牌意识;辣子鸡烹饪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支持下,烹饪专业高级讲师王新权成为肉食传统制作技艺(枣庄辣子鸡烹饪技艺)传承人,他开设培训班、工作坊等,传授枣庄辣子鸡的烹饪技艺,将枣庄辣子鸡带到更广阔的舞台。
“一鸡活,百业兴”,辣子鸡贯穿一二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要素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枣庄市台儿庄区渔灯巷作为特色文旅街区,是目前国内唯一以运河渔灯文化为主题的文商旅街区,正打造“中国辣子鸡之乡渔灯巷(枣庄)辣子鸡非遗文化街”,同时还有枣庄辣子鸡产业文化馆、辣子鸡场景体验街、辣子鸡新型电商消费矩阵平台。
高速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促进了枣庄辣子鸡的消费。枣庄处在京沪高铁沿线,公路交通四通八达,还有难得的京杭运河水运。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很多人开着私家车,到某个地方吃个美食十分方便。辣子鸡从一道“佐餐”,渐渐成为一道旅游“正餐”。
枣庄辣子鸡从旅游“佐餐”到“正餐”的演变,并非是独特的样本,而是有很多“伙伴”。比如,现在临沂有炒鸡大赛、淄博有烧烤节、沂蒙山有“伏羊节”,每逢活动举办期间都是人山人海,美食独自唱主角成为一个正常现象。
“小美食,大力量”,市委书记调研辣子鸡,正是看到了辣子鸡这道美食里边蕴藏的巨大潜力。
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美食的“佐餐”和“正餐”之别,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人们到枣庄,可能既为了看台儿庄古城、湿地,也为了吃辣子鸡,谁为“正”谁为“佐”,最终可能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概念。这也提醒我们,旅游高质量建设,最终打的是“整体牌”,不能放过每一个“分支”的打造,要强调细节上的完善,最终靠整体魅力征服游客,绝不能单项打天下。
枣庄辣子鸡成为活跃当地旅游饮食消费的重要元素,而且产业链条影响广泛、产业规模可观,一道售价百元的枣庄辣子鸡,涉及的上下游产业价值可达500元之多。
辣子鸡作为一道名吃,保持原汁原味至关重要,努力扩大品牌影响力也很重要。这次调研一是强调食材,一是注重烹制工艺的规范化,就抓住了影响味道的关键。强调产业链条化,还特别重视创新,“在大力推广堂食现炒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真空速食,用互联网思维拓展销售渠道”,为辣子鸡走出枣庄、走向全国创造条件。辣子鸡成为枣庄文旅业转型发展的“正餐”,越来越有底气。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