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最长10年签证实行免面谈免留指纹

2015-03-10 10:03:00    作者:储信艳   来源:新京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签证政策 签证申请 签证有效期 领事保护 王毅
[提要]会上,新京报记者得到提问机会,就读者关心的签证政策和海外出行便利、权益保护的措施向外交部部长王毅提问。去年9月2日,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的热线全年无休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24小时救助与咨询。

  会上,新京报记者得到提问机会,就读者关心的签证政策和海外出行便利、权益保护的措施向外交部部长王毅提问。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焦点

  昨日,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国和加拿大就互发有效期最长为10年的签证达成一致,9日起实施。这是继去年11月中美达成长期多次签证互惠安排之后,又一发达国家就签证便利化与中国达成长期机制性安排。

  9日起中加互发最长10年签证

  据悉,中国和加拿大双方同意,自2015年3月9日起互为前往对方国家从事商务、旅游、探亲活动的对方公民颁发长期多次签证。只要护照有效期足够,签证有效期最长可达10年。这一互惠安排与两国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密不可分。

  近年来,双方高层和各级别交往频繁,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中加人员往来近120万人次,中国在加留学生近10万。加拿大是中国境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国,中国是加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是加最大留学生来源国和海外游客增长最快国,中文已成为加第三大语言。

  在此背景下,中加两国政府顺应民意,达成签证互惠安排,将进一步拓宽两国各领域交往渠道,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好处。

  据了解,根据对等互惠原则,中加双方还将各自相关签证的单、多次签证收费统一调整为100加元和相应的人民币。双方对签证申请人均提供免面谈和免留指纹的便利。拿到多次签证后,就意味着可以随时拿起护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10年签证不能超过护照有效期

  中国公民在享受加拿大长期签证便利的同时,为确保入境和旅行顺利,对一些规定需要特别注意。

  加签证的有效期最长可达10年,但不能超过护照有效期。如果护照有效期较短,最好换领护照后再申请签证。

  加签证因无申请人照片信息,如旧护照失效但加签证仍然有效,需要申请挪签,即把旧签证挪到新护照上。这一点不同于美国签证,可以允许新、旧护照一起使用。

  此互惠安排只适用于停留不超过180天的短期访客类签证,赴加学习或工作不在此次签证安排范围。

  中国与北美两国的长期多次签证互惠安排,大大提高了中国护照“含金量”,也为当前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人员往来便利化树立了典范。事实证明,签证互惠安排惠及双方人民,在便利了人员往来的同时,也相互创造了新的商机。

  新京报特约记者 岭谈

  【背景】

  12308领保热线 半年接3万个电话

  “有困难,请拨12308”,王毅昨日表示,去年外交部设立全球领事保护应急呼叫中心12308热线。开通半年,就接到3万多个电话。

  去年9月2日,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的热线全年无休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24小时救助与咨询。热线平均每天要接数十个海外求助的紧急电话。

  呼叫中心分为前台和后台操作,前台基本保证有20条线,接线员先接听电话,解答不了的问题转入后台。后台有20个雇员和10个领保官员,24小时轮值回答各种领事难题。如遇突发事件或紧急状况,中心会了解来电人的情况,并在第一时间生成工单,转给驻外使领馆解决。

  截至今年2月9日,呼叫中心已向全球127个驻外使领馆发送工单3253份。接收工单最多的前五位分别是驻美国、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和英国使馆,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人身意外事件、证件遗失、经济及劳资纠纷、出入境受阻以及财物丢失五大类。

  据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此前介绍,领事司已尝试将12308热线和“领事直通车”微信对接。目前,用户可通过微信与12308热线智能机器人互动,实现自助查询服务。下一步,领事司将考虑增加人工应答服务。此外,今年12308将与翻译公司合作,为有需要的热线来电者提供在线翻译服务。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