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试水托养服务一年 20%精神残疾人回归家庭社会

2014-05-14 09:15:00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托养 精神疾病 社会危害性 家庭经济 残疾人
[提要]省城某精神病院内,一名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疗。”  2011年10月,东营市决定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一年后,东营市在利津县精神卫生医院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东营市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

  □大众报业记者 邱志强 报道  省城某精神病院内,一名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疗。

  5月18日是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目前,我省共有570万残疾人,其中精神残疾人36.4万多人,且近年来精神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如何医治、看护好这一人群,成为摆在家庭和社会面前的难题。

  在东营,有一个特殊的机构——东营市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这所成立于2012年10月的托养中心,目前共容纳了全市100多名重度精神残疾人。

  “精神残疾人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集中托养精神残疾人,不仅降低了社会危害性,解脱释放了家庭劳动力,而且有利于精神残疾人的治疗康复。”省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张文涛说。

  □ 本报记者 赵 君

  听听音乐种种菜

  两成精神残疾人回归社会

  “如果家里有个精神残疾人,基本上家庭经济被拖垮,家庭成员的精神被拖崩溃。”东营市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主任任兰民语气沉重地说,“通过对这里100多名精神残疾人病史了解,我们发现其中约30%的人曾有过家庭肇事,砍人、放火……造成各种危害。”

  2011年10月,东营市决定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一年后,东营市在利津县精神卫生医院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东营市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

  “通常,精神残疾人发病期在医院进行治疗,稳定后回到家中康复疗养。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压力,而且病情反复可能性大。”张文涛说。

  与精神疾病医院治疗相比,托养的周期更长。“住院治疗通常1-3个月,而托养基本以一年为一个周期。”任兰民说。

  “医院以治疗精神疾病为主,托养服务中心则在治疗的同时注重康复活动,并且注重心理辅导,这是医院难以做到的。”托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治疗与康复的配合,试点一年约20%精神残疾人走出了托养中心,回归家庭、社会,且复发率低。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在音乐治疗室里,6名情况稳定的精神残疾人边听音乐边运动;活动室里,几十名残疾人在医护人员的看护下看电视、打牌;院内专门开辟了10亩地,让精神状况较好的残疾人种菜。任兰民说,这些残疾人在培训后可以从事简单且没有危险性的工作,他们与一厂家合作制作的环保型托盘出口远销美国。接下来,中心计划引进一些工艺品制作、缝纫、养殖项目,甚至考虑为附近企业培养钟点工。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