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二中语文老师:抓住材料的核心角度才能得高分

2015-06-07 17:11:00    作者:王传胜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分辨 材料作文 语文作文 高分 二中
[提要]“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聊城二中语文教师张金福说,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核心角度才能得高分,偏离了材料的重心很难得高分。有个小孩子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的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大众网聊城6月7日讯(记者 王传胜)“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这一形式。聊城二中语文教师张金福说,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核心角度才能得高分,偏离了材料的重心很难得高分。

  张金福说,继2012年孙中山名言、2013年“咬文嚼字”、2014年“开窗看风景”之后,今年山东卷语文作文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这一形式。今年高考作文要求基本没有变化,与2012年完全相同——“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2013年、2014年作文要求表述多了一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表述略有差异,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今年的作文材料有简单的情节。简单情节体现在是否分辨“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孩子和父亲各有认识和行为选择。孩子要分辨并且行动了,父亲认为不必分辨,照顾好,等着摘吃即可。孩子和父亲之间构成了一对情节矛盾。

  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核心角度才能得高分。材料中,孩子有想法,即“分辨清楚”,孩子有行动,即“拆开”。但对结果,材料只说“扯断了”,没有说是否分辨清楚了。孩子有没有分辨清楚不是材料的重点。父亲的态度很宽容,认为孩子“好笑”,解释说“种”的目的并非为了“分辨”,而是为了“摘来吃”,“照顾它们长大”比“扯断分辨”更重要。孩子行为的思想前提是“分辨清”,父亲的解释的思想前提是“不必分辨清”,二者态度的起点是那句谚语的关键词“很难分辨”。所以,材料的核心角度是“分辨”,至于分辨带来的结果那就因事情、因认识角度而不同了。

  这则材料有着较为广阔的生活联想空间和思想认识空间。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的事情缠绕在一起很难分辨,分辨和不分辨都可能带来好坏两种结果。科学探索中往往“谬误貌似真理,真理貌似谬误”“表象与真理”,社会生活中“合理与不合理”“合情与合法”“私利与公义”,往往缠绕在一起难以分辨,分不分辨、怎么分辨、分辨结果,情况各异。所以,个人经历、社会现象、科学探索等等都可以找到契合点。至于考生是就“分辨”展开论述,是从分辨丝瓜藤、肉豆须延展开来描述个人生活经历,还是评析具体生活现象、社会生活、科学探索等,就因人而异了。

  材料有整体的隐喻性,也就注定会有干扰性,进而分散考生的思考中心。很显然材料虽短但也包含很多小角度,如果考生仅仅抓住“保护孩子的兴趣最重要”“社会要像父亲一样保持宽容心”“世事繁复难以分辨清楚”等等去写,就偏离了材料的重心所在,很难得高分。

  附:

  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子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的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