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0 08:50:00 来源:琅琊新闻网 我要评论
将装有方学骸骨的盒子装上车
从临沂到诸暨,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近一千公里的行程,在方家人和守墓人的护送下,12月16日凌晨2点,烈士方学(即方益品)终于落叶归根,回到阔别70载的故乡。
14日晚上10点多,烈士方学的后人方刚一行十人赶到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后土山村,“家里一切都准备好了,眼看着我这三十几年的心愿,马上就要达成了。”方学的女婿刘永禄激动地告诉记者。
15日一早,刘方两家人就早早地起床,为迁墓做准备,“按照我岳母的意思,作为一名党员,程序一定不要麻烦,只要将老人带回家,简简单单的最好。”站在墓前,刘永禄说,“岳父,今天我们来带您回家,家里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了,就等您回去了,您的父母、兄弟姐妹也都一直在等着您,这次回去,我们就真的团聚了。”
临行时,刘长涛的父亲依依不舍的拉着方刚的手,一旁的刘永禄则不断的叮嘱他好好保重身体,以后常联系。
知道方学要“回家”了,村里的乡亲们纷纷自发赶来,想要送烈士最后一程,“年年清明都有孩子来添土、送花圈,这一走,心里还真有点儿空得慌,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好事儿,这是回家嘛,我们都来送送。”村里的老人们都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不舍,其实在老乡们心中,方学早已经是他们的亲人了。刘长涛坚持跟随护送方学烈士回家,他说,“这是我奶奶的嘱托和心愿,也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中午,大家简单地吃了点儿午饭,方刚、刘永禄、刘长涛就急匆匆地踏上了返回浙江的行程。“家里人都在等着,我们也都很着急。”连续两日的奔波,记者担心已经年近七十的刘永禄身体吃不消,可刘永禄说:“我现在一点儿都没觉得累,从知道找到我岳父的消息后,虽然一直两地奔波,可从来也没觉得辛苦过,心里高兴啊,就不觉得累了。”
16日早上9点,在诸暨市浣东街道汤家店村安山岗的公墓园区内,方刚把装有小太公方学烈士遗骨的盒子小心翼翼地放入墓内,盖上大红色党旗,随着坟墓缓缓合上,一切尘埃落定。
丁非老人和女儿女婿于方学墓
方刚静立在一旁长叹道:“终于回来了!”
在方家人的心目中,方学不但是他们的长辈,更是一名爱国英雄。当天一大早,除了方家上上下下几十号人外,还有不少村民齐聚方学墓地前祭奠,鞠躬致敬,现场一片浓浓的哀思。而最令人动情的一幕是,方学的遗孀丁非老太太挣扎着从轮椅上起身,蹒跚走到墓前,颤抖的双手摩挲着墓碑上丈夫的照片,眼角泪花点点。
让老人同样激动的是,再次见到七十年前故人的后代,丁老太太紧紧握住刘长涛的手,嘴里不断地说着感恩的话。
其实,15日下午,方学遗孀丁非就从宁波出发赶往诸暨了。最近几年,丁非老太太发生过两次脑溢血,出于对其身体的考虑,儿女们曾多次劝母亲放弃前往诸暨的念头,可老太太态度坚决:“谁都不必多说,他入土我是一定要去的。”
丁老太太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来汤家店,这些年她多次想代丈夫到他家乡探亲,可惜都没有实现。当年两人结婚后,丈夫曾跟她提过自己是诸暨汤家店人,他生前一直期盼战争胜利的那一天,能回家看看。
“今天亲眼看到他回来了,我这辈子也就没有遗憾了。
现在,让两家人魂牵梦绕了70年的梦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琅琊新闻网 王芬 绍兴晚报 何丹 联合报道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