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小面》带红重庆小面 制辣椒油师傅走红

2013-11-24 09:07:00    作者:龚小然 王鑫   来源:重庆晨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纪录片 食客 辣椒油 重庆桥 面店
[提要]昨日,聚园面庄,市民享受美味的小面。小面》带火面馆生意,吃货大出动 作为纪录片中介绍如何制作油辣子的面馆,老板唐三姐自然成了顾客们想要探究的人物。昨日中午,老太婆摊摊面的地面因雨水显得有些湿,70岁的面店第一代老板廖老太婆不停地提醒着进进出出的顾客。

  食客围坐一桌,吃小面。

  昨日,聚园面庄,市民享受美味的小面。本版图/重庆晨报记者 李斌

  原标题:小面大吃

  央视纪录片《嘿!小面》带火面馆生意,吃货大出动

  晨报记者探访部分面馆,展现重庆小面独特魅力

  央视纪录片频道《嘿!小面》有多火?看看昨天重庆各大面馆的火爆程度就知道了;重庆的小面有多好吃,看看面馆的“吃货”和外地网友的口水就知道了。昨日,重庆晨报记者探访纪录片《嘿!小面》提到的部分面馆,为你展现重庆小面的魅力。

  21日23:30 正宗三姐猫儿面(磁器口)

  两名四川游客半夜慕名吃面

  纪录片《嘿!小面》:三姐的油辣子采用两种辣椒,一种香而不辣,另一种辣而不香,两两相配,混合比亦随季节与气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作为纪录片中介绍如何制作油辣子的面馆,老板唐三姐自然成了顾客们想要探究的人物。48分钟的片子结束后,不到半个小时,就来了两位四川的游客:“谁是三姐啊?”一听有客人来了,唐易碧立马站起来。

  “我们是看了纪录片找过来的。”原来这两位游客被纪录片馋得直流口水,又打听到三姐猫儿面是24小时营业,才打车来到磁器口。

  “我一般都只守上半夜,”唐易碧说,“一年365天都通宵营业,你们还是运气好,再晚一点我就回家了。”说着,唐三姐娴熟地拿过两个搪瓷碗打作料,自家制作的油辣子顺着长勺流下。

  “果然是香。”游客边吃边拿出手机拍照。

  22日11:30 板凳面庄(金岛花园斜对面)

  打好作料的搪瓷碗摆了100多个

  纪录片《嘿!小面》:每天凌晨,下夜班的出租车师傅成了板凳面庄的第一批客人,也正是他们,将板凳面庄的名号传遍了全城。

  昨日上午11点40分,的哥李登科把出租车停在板凳面庄门前,还没走到跟前,李登科用有些沙哑的声音喊道:“老板,三两面,不要花椒。”

  板凳面庄这里场地大,摆得开,空地上坐满了食客,一人一张高凳子一张矮凳子,每隔三五个凳子摆放有另外的凳子,上面放上醋、辣椒、纸筒。李登科把钱付了,找了一个空位坐下。

  甘晓露和刘杰是看了纪录片慕名而来的,“我们本来想去桥北第一面的,怕找不到,时间又紧,就到这里来了。”甘晓露喜欢和朋友到处找面吃,她觉得《嘿!小面》至少还应该多加两个面馆:希尔顿酒店附近的胖妹面摊、南泉地质队对面的豌杂小面。

  老板曾令平一直不停地往搪瓷碗里打作料,这也是他每天唯一干的一件事。从早上5点半到下午2点半,曾令平只有短暂的休息时间。打好作料的搪瓷碗有一百多个,摆到一起,颇为壮观。

  22日12:30 老太婆摊摊面(杨家坪供电局路口)

  20多个电话咨询如何培训加盟

  纪录片《嘿!小面》:在儿子的经营下,老太婆摊摊面有了自己的网站,办起了加盟与培训。规模最大的一家开到了机场。店堂干净明亮,颇有现代连锁店的气派。

  昨日中午,老太婆摊摊面的地面因雨水显得有些湿,70岁的面店第一代老板廖老太婆不停地提醒着进进出出的顾客。

  老板秦云结束一通电话后,终于能聊会天。“电话太多了,都是来咨询加盟和培训的。”他从早上7点到现在,已经接了20多个电话。

  节目播出后,不少人才知道,重庆小面50强第一名的老太婆摊摊面也能加盟和接受培训。而这一切的想法都来源于第二代老板秦云,“我想把母亲做出来的味道带到各个地方。”

  廖老太婆不时帮着收碗,更多的时候是抿嘴笑着。“我老了,以后店里的发展都要靠年轻人了,”或许她当初开这间连正式门面都没有的面馆时,不会想到现在自己创造出来的小面味道已飘香千里。

  22日12:50 聚园面庄(五红路五里店小学旁)

  食客们在灶台旁围两三圈等面

  纪录片《嘿!小面》:食客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不少人远离故土,定居外地。不过只要回到重庆,总会有人到聚园面庄叫上一碗小面。这碗面下肚,吃的全是故乡的味道。

  聚园面庄的食客非常多,他们在门口买好单,就把号牌拿到里面,交给老板。一拨又一拨的食客们在灶台旁围了两三圈,没端到小面,他们的目光不肯离开灶台。

  端着冒着热气的小面,随便找个位置,坐下,先拿手机拍一张,好,开吃!从南坪跑过来吃面的时尚美女小蕾说,看了纪录片后她就按捺不住,在网上搜了好几家面馆的位置。昨日趁着午休时间,她打车过来品尝。

  今年36岁的微信网友“江北城”拿着相机,在店内不停拍着。“江北城”昨天没有吃面,“我是陪五六个朋友过来的,他们吃完都走了。”“江北城”说,他上初中时,聚园面庄还在字水中学旁,现在那个店面已经不在了,他从学生吃到了中年。“现在里面的桌子、椅子还是以前的,很怀旧。”

  “江北城”用手机拍照片发了朋友圈,在北京、深圳等外地工作的同学看了全都眼馋,说他在“拉仇恨”。“江北城”说,同学过年回家,下了飞机就过来吃面。

  在门口收钱的老板娘卓大姐说:“今天比昨天多了差不多40%的人,而且主要是新顾客。”自从看了纪录片《嘿!小面》,卓大姐就一直为自家卖的面感到骄傲和自豪。聚园面庄有个特色面叫抄手面,就是抄手和小面放在同一个碗里。

  22日14:10重庆桥北第一面(华新街桥北村)

  纪录片编导心中最精致的小面

  纪录片《嘿!小面》编导曾磊:其实我心中最精致的重庆小面叫“桥北第一面”,每天只卖二十几斤面。

  从3号线华新街站2号出口走出,就能看到对面居民楼平层的重庆桥北第一面,这个号称最地道、霸道和巴适的小面,虽然没出现在纪录片中,却吸引了不少顾客。

  当记者赶到时,店内顾客已经走完,老板刘树全说,半天他卖了五六十碗,“有些客人看到晨报说导演觉得我家的面很精致,就想来尝尝。”

  刘树全介绍,他采用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做调料,以增加小面的香味。他说:“吃了我们的面,保证就忘了其他小面的味道。”不过,由于位置原因,这里不好停车,成了发展的瓶颈。

  22日14:30 董小面(三峡广场地下通道入口)

  顾客想见制作辣椒油的老董

  纪录片《嘿!小面》:每过一段时间,老董都要在这里制作一批作料,由专人送到面馆,再由妻子配置成一碗碗的小面作料。

  狭小的店面,四个帮工一站,空间所剩无几,不少客人在店外等着。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仍然不见老板老董的身影。“他们这个辣椒油确实不一般,我们很想找老董学习下秘诀。”谢老师看了《嘿!小面》后,琢磨了一晚上,决定来董小面仔细研究下辣椒油。

  老董不在,谢老师有些失望,老板娘一直在后厨忙碌着也搭不上话,谢老师干脆拉着旁边的食客,聊起了辣椒油的做法。

  重庆晨报记者 龚小然 王鑫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