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09:22:00 作者:张亦囝 任君 来源:重庆晚报 我要评论
■张秀琼正在给附近居住的婆婆认真理发,她的顾客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大爷路过让她帮忙修修鼻毛,张秀琼二话不说就动手。
■中午没人的时候赶紧抽空把饭吃了
■小张理发店老板张秀琼
一次从2块涨到2块5一次从2块5涨到3块
“干了这么多年,跟顾客们都有感情了,过日子嘛,过得去就行了。”
在大渡口区钢花路,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小理发店,虽然面积只有六七平方米,老板加员工总共只有一个人,但却是一家开了17年的老字号。
17年里,这家小店涨过两次价,现在的价格是剪头3块钱,已经坚持了近10年。虽然有很多顾客都劝老板张秀琼涨点钱,但她都没同意。
重庆晚报记者 张亦囝 任君
实习生 王澜 摄影报道
小店
“小张理发店”在大渡口区钢花路上,离著名的钢花路电影院很近,算是位居大渡口城区的繁华地带。
但“小张理发店”并不好找,走进钢花电影院背后的小巷子,穿过近50米长的停车带,在转角处有一个三角小门面,面积只有六七平方米,门口立着一块锈迹斑斑的招牌,上面“小张理发店”五个字都很难看清。
说是理发店,其实有点夸张,因为一次只能接待一名顾客———一面镜子,一把椅子,一个铝皮水箱用来洗头,就是主要的设备了,称为剃头摊更合适些。
简陋是简陋了点,但只要问起剪头只要3块钱的“张妹儿”,小巷的居民没有不知道的。“张妹儿”名叫张秀琼,今年46岁,是理发店的老板,同时也是理发师和洗头工,店里忙里忙外只有她一个人。
昨天中午11点40分,虽然已经临近午饭时间,理发店门口的板凳上,还坐着六七个老人在排队等候。没有人催,没有不耐烦,不紧不慢地聊着家长里短。“不着急,她手脚快,等不了多久。”一个戴眼镜的大爷笑着说。
老人
“大爷,剪好了,要不要帮你洗个头?”给一位满头白发的大爷剪完头,张秀琼笑眯眯地问。
“不洗了,我各人回家洗。”大爷起身就要走。
“莫慌,我帮你把颈子上的碎头发吹干净,不然不舒服。”张秀琼拉他坐下,拿着吹风小刷子帮他清理碎发。
对着镜子端详了一下,大爷很满意,给了3块钱,走了。
“来的顾客主要是老人,一来是我这里便宜,二来老年人对发型没多大要求,干净清爽就行了,复杂的我也剪不来。”张秀琼说话时手里不停,给81岁的杨婆婆洗头时,婆婆的衣领被溅起的水弄湿了一小块,张秀琼赶紧拿着吹风吹,嘴里还叮嘱:“不要感冒了,岁数大了特别要注意。”
“谢谢,谢谢。”杨婆婆连声说,“我各人的子女都没得这么仔细,妹儿,你好啊。”
等着剪头的街坊白大姐说,来的顾客都是老年人,所以张秀琼特别细心,来这里的基本上都是回头客。
婆子妈
杨婆婆是上午最后一个顾客,张秀琼坐下想歇口气。“秀琼。”一个穿着深蓝色外套的婆婆走了进来,她立马站起来招呼:“妈,你先坐,我去给你舀汤,准备吃饭了。”
得知有记者采访,婆婆也不问我们采访内容,很激动的就说:“她是个好人,绝对的好人。”
“各人当然都说各人的女儿好哟。”摄影的同事故意逗婆婆。
“我是婆子妈,婆子妈夸媳妇好,总是真的好了吧。”婆婆笑了。
婆婆名叫曹淑华,刚满七十岁。“她一岁就死了妈,跟着她婆婆长大的。我们老家都是一个村的,知根知底。”曹淑华说,张秀琼嫁过来26年,从没和自己红过脸,连一句重话都没有说过。自己岁数大了,老伴也去世了,张秀琼把她从南充老家接来重庆。
“老年人是要跟着子女嘛,有个照应。”张秀琼拿出碗筷,给曹婆婆盛了一大碗豌豆排骨汤。
“秀琼,你也喝点汤嘛,还多。”
“我不喝,你各人喝。我喝了要跑厕所,耽搁时间。”张秀琼最后也没有喝汤。
吃完饭,张秀琼洗碗去了,曹婆婆说:“她就是对自己舍不得,好的都留给我吃。平时我不来,她一个人就吃面,挣钱不容易啊。”
涨价
单剪3块,是小张理发店现在的价格,开了17年,只涨过两次价。
21年前,张秀琼和丈夫田洪亮从南充老家来到重庆,擦过3年皮鞋,后来两个孩子慢慢大了,钱不够用。张秀琼想起在老家时,跟镇上的师傅学过点理发技术,她买来一套剪刀,在大渡口区公安分局旁租了个250元的小门面,就有了小张理发店,这一剪就是17年。
最开始的价格是2块,2004年,因拆迁换了个门面,租金每个月要450元,价格才从2块涨到2块5,2007年涨到3元。2011年,同样因为拆迁,搬到了钢花电影院背后。
“我爸妈不抽烟,不打牌,省吃俭用的,我妈常说,钱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张秀琼的儿子田磊今年24岁,大专毕业后工作两年了,“她曾因为胃出血做过手术,花掉了1万多块。家里还贷款买了个60平方米的二手房,现在还欠着钱。”
田磊说,母亲胃出血手术后,只休息了几天就回店里工作了,“想多理几个头,多赚点钱。”即便这样,3块钱的标准也没有改。
“现在除开租金450元,水电费每月300元,虽然剪一个头只要3块钱,但是每天还是有100多块钱的收入,差不多够维持生活了。”张秀琼说,“现在女儿嫁人了,儿子也工作了,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日子
“我的童年满是妈妈理发店的记忆。”田磊说,在他印象里,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就开了理发店,从小自己就在店里耍。现在工作了,每天晚上他还是会去理发店,有时候给父母做晚饭,有时候陪他们聊聊天。
“我妈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没有请人手,也请不起。”小伙子坦言。
他的父亲田洪亮,每天早上3点钟起床收垃圾,白天在大渡口各个饭店收泔水,中午随便吃点,下午又支个小摊修皮鞋去了,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20多年。
张秀琼的身体不是很好,三十多岁就得了高血压,而且晚上常常睡不着觉,但在田磊印象里,母亲每天工作时都是笑容满面的。
“她总说,哪个愿意看你板着个脸嘛,你对人多笑笑,客人的心情也好。”田磊说,“如果我不是我妈的儿子,我会说,我妈这么多年不涨价,真的是在为大众服务,是高尚的。但我知道,我妈不是这种贪图虚名的人。”
“不少顾客也劝我涨两块钱,我也晓得价格确实很低,但我都没答应。”张秀琼说,每次搬迁,都会告知原来的老顾客,因此现在还有不少人走很远的路来找她理发。
“干了这么多年,跟顾客们都有感情了,过日子嘛,过得去就行了。”张秀琼说。
记者手记
知足不是失败者的哲学
从我们走到门口,到我们结束采访离开,张秀琼一直都在笑,对客人,对家人,对我们,无一例外。这个不起眼的小小理发店,因为张秀琼的微笑变得格外的温暖。
从来都是顾客和老板砍价,没有听说顾客会喊老板涨价的。在张秀琼的这个小店里,来来往往的顾客总说,“现在哪里还去找3块钱理发的地方哟。”从2007年起这么多年,物价涨了,消费涨了,就是小张理发店的价格没涨。
人生,总是难以事事如意的,在我看来,张秀琼的生活不但谈不上如意,甚至有些过于艰辛。但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中年大姐,用她17年的生活,告诉了我什么叫做知足。
张秀琼说,来店里的顾客,她知道大部分人的名字,看到他们来,她总会觉得很高兴。小张理发店不涨价,也许让她失去了金钱,但她的收获同样是丰厚的。
知足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很多时候它意味着妥协,意味着放弃,意味着一次又一次“不可得”之后的自我安慰,看上去这多像是失败者的哲学。
但张秀琼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真实,其实就像她说的,日子嘛,过得去就行了,只要每天都过得快乐,人生就算是不虚此行了,不是么?
(原标题:一个人的理发店17年涨过两次价)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