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30 07:58:00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大众网讯“这么难得的好天气,真像我小时候的北京城。”春日的燕郊梁家务村一户整洁的院落里,永字鸽哨第四代传人何永江把自己制作的鸽哨绑在白鸽身上放飞,白云映衬下的天际里即刻回荡起“嗡嗡嘟嘟”的鸽哨声。
新中国同龄人何永江有个愿望,希望在2019年祖国70岁生日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放飞的鸽子能带上他亲手制作的老北京鸽哨,让这有着悠久历史的吉祥之声祝福世界。眼下,他已经做出了100余把。
提起老北京的鸽哨,作为该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何永江可谓情深意切,感慨良多。这是他毕生钟爱的事业,同时,已经67岁的他也深切地感到传承这项非遗任重道远。
回溯历史,从嘉庆年间被尊称为一代宗师的“惠”字制哨家,到公认堪称名家的“永”(老永)、“鸣”、“兴”、“永”(小永)、“祥”、“文”、“鸿”等七人,共得八家,百花齐放。从老北京隆福寺鸽哨文化的盛极一时,到永字门几代人历尽万难传承技艺,这老祖宗留下的鸽哨文化和制作手艺传到何永江手上,经过了太多的艰辛与磨难。
好日子还是来了。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重视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北京鸽哨(永字鸽哨)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何经历了手艺人在乱世中的不易,看到今天的好环境,他来了劲头。为了让永字鸽哨的制作方法和排字传承下去,何永江让自己的儿子和姑爷都学习了这一技艺。如今,老何和老伴尚利平两人在老家京东燕郊的老院子里专研鸽哨制作技艺,老有所乐。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