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李彦涵 东营报道
当李子英老人布满褶皱的手轻轻拂过胸前悬挂的一枚枚纪念章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金属表面,折射出七十余载光阴沉淀的光芒。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党60周年……每一枚徽章都像一扇门,推开就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位97岁的东营老兵目光沉静而深远:“打鬼子、揍美帝,就为争个好日子。如今,我替那些没来得及看到的战友们,亲眼看见了。”
少年枪声里的家国愿
1945年3月的垦利永安镇,空气里弥漫着焦土与血腥的气息。年仅16岁的李子英站在被日军“三光政策”焚毁的家园废墟上,日本兵的铁蹄碾过故土,永安镇在烧杀中化为灰烬。“非打鬼子不行!”老人斩钉截铁的声音穿透七十年岁月,“房子烧了,命悬一线,不拿起枪,哪有活路?”
他毅然投奔了渤海军区。第一次摸到冰冷的枪杆,这个农家少年心中奔涌的不仅是复仇的烈焰,更有一个模糊却坚定的憧憬:“把鬼子赶跑,让乡亲们能安安稳稳种地吃饭!”入伍仅半年,他就在博兴、惠民一带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亲眼见证不可一世的侵略者被缴械圈禁——少年手中的枪,终于为家乡挣来一片晴空。
然而和平并未如期而至。抗战硝烟未散,解放战争再次打响。在炮火连天的解放战场上,李子英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机敏的骑兵通信班长。在淮海战役的壕沟里,他目睹了战争最残酷的一幕幕,但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后方成千上万的百姓推着小车,穿越炮火将粮食与衣物送进解放军的战壕。
“装备不如人家好,人数不如人家多,但咱凭啥能赢?”老人眼中闪烁着泪光,“就凭人心!老百姓把家底都掏出来了,那是粮食吗?那是民心。”当他吃着乡亲们送来的热腾腾的干粮时,一个朴素的信念在炮火中愈发清晰:要建一个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不再担惊受怕的新中国。
雪与火中的生死守望
1950年深秋,鸭绿江寒波刺骨。时任27军81师炮团警卫排长的李子英随军入朝,一脚踏入了炼狱般的战场。
零下四十度的酷寒成为比子弹更致命的敌人。“行军路上,脚冻掉了,耳朵冻烂了,走着走着人就栽进雪窝再也起不来。”他急中生智,教战士们撕开棉被裹脚保命。饥饿更如影随形,美军的轰炸机切断了所有补给线。“最长七天七夜,没见一粒粮。”老人声音微颤,“野菜、冻土豆都算好的,饿极了连腰带都啃。”
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让战场不分前后方。在停战前夕那个炮火震天的夜晚,时任指导员的李子英带领战士执行“打光所有炮弹”的死命令。炮管烧得通红,阵地上硝烟弥漫。巡逻中他路过一个挤着五名战士的地堡,战友们热情招呼他进去歇脚。就在他躬身钻入的刹那,一枚炮弹轰然炸开在头顶,三名年轻的战士当场牺牲,滚烫的鲜血混着弹片也从李子英的额角淌下。
“卫生员刚给我包上脑袋,担架抬着下山,敌机又来了!”老人下意识摸了摸额角的旧疤,“我喊‘扔下我快跑’,自己滚进山沟,子弹就擦着头皮飞过去……”他沉默良久,“那三个孩子,一个排的兄弟,永远留在那儿了。他们最大的愿望,不就是盼着家里人都过上好日子吗?”
九十七载的回望与传承
1978年,戎马半生的李子英解甲归田,成为一名国家干部。硝烟远去,但战场锻造的信念已融入血脉。五个子女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其中四个是中共党员。“我对娃们就一句话:到哪儿都得吃苦耐劳,把国家建设得比现在还好!”
每个周末,四世同堂的家宴是李老最珍视的时刻。饭桌上热气蒸腾,儿孙满座。老人总会指着胸前的勋章对绕膝的重孙们说:“太爷爷走的时候,这些都留给你们,记住它们怎么来的。”当被问及是否给孩子们讲过“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往事,他笑着点头:“讲得最多的就是朝鲜。现在日子好了,可本不能忘啊!”
记者最后问道:“您十六岁离家扛枪时的心愿,如今实现了吗?”老人凝视窗外车水马龙的街市,声音陡然洪亮:“日本鬼子打跑了!近百万国民党反动派打垮了!美国人在朝鲜也低下了头!这盛世——”他指着墙上全家福里重孙子稚嫩的笑脸,一字一顿:“不就是我们拿命去换的明天吗?”
在李子英老人家客厅的墙上,那张四世同堂的全家福与琳琅满目的勋章相映生辉。照片中重孙子天真的笑靥,仿佛是对地堡中牺牲的战士、雪原上冻僵的战友,以及千千万万无名忠魂最庄重的回答。
“你们用生命换来的明天,已破土而出,枝繁叶茂。”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