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在乡间小路的晨光里,在社区楼栋的暮色中,总有一群身影步履不停,他们是基层医生,握着最常用的听诊器,守着最贴近民心的诊室,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寻常巷陌。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地琐碎与坚持,筑牢了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基层医声记》,记者将扎根一线,记录下这些平凡医者的坚守与温度。
大众网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在这片不断生长的土地上,一位青年女医师李美用另一种方式“拓荒”。十余年来,她从青涩学子成长为广受患者信赖的“中医卫士”,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一颗赤诚之心,于基层医疗沃土上默默耕耘,诠释着新时代中医人的奉献、责任与奋进。
扎根基层:十年磨砺守一方健康
2014年的夏天,刚从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的李美,背着行囊回到了家乡。彼时的她,带着对中医的热忱,也带着几分初入职场的青涩。“医疗这行,来不得半点虚的,技术得靠一天天磨。”她记得刚入职时,前辈的话像种子落进心里。此后的十年,工作之余的时光几乎都被中医经典填满。案头的《黄帝内经》被翻得卷了边,名医医案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外出学习的笔记攒了厚厚几摞。她把学到的新知识揉进临床,从辨识草药的性味归经,到针灸时的提插捻转,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
在不少人对中医的印象还停留在“慢调理”时,李美用疗效撕开了偏见的口子。王阿姨被后背及左臂常年冰凉的怪病折磨了数年,三伏天也要裹着长袖长裤,只能靠烈日暴晒缓解痛苦。李美详细问诊后开了五服中药,耐心叮嘱“先武火后文火,煎至一碗温服”。五天后,阿姨进门时眼里的光藏不住:“后背凉感去了大半,胳膊终于有了热乎气!”
这样的治愈案例越来越多,也让李美更有动力。她始终保持认真耐心的态度,无论患者多少都从容接诊。遇到状态不佳的老人,她会亲自搀扶;碰到实在无法来医院的患者,她便亲自上门服务。2023年寒冬,91岁的王奶奶因心衰卧床,胃痛腹胀无法进食。女儿跑到垦利区中医院求助时,特意强调:“我家住5楼,没电梯。”接诊的李美听完,拎起针灸包就出了门。连续一周,这位白天要看诊百人的科室主任,每天下班后徒步爬上五楼施针。第七天,老人终于能喝下一碗小米粥时,女儿攥着李美冻得通红的手哭了。
创新传承:让古老医术焕发新生
2023年6月,垦利区中医院组建,她的门诊患者从每天二三十人增至四五十人,再到一百多人,工作量日益增大。她从早上七点半坐诊至下午六点,不看完最后一位患者绝不下班。每当听到患者说“我的疾病痊愈了”“我好了”,都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中医病房成立后,她带着一群平均年龄仅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团队“啃硬骨头”。没有经验就查文献、访前辈,缺设备就想办法优化诊疗方案。靠着“发扬中医特色”的信念,病房很快成了“香饽饽”,常年满床,不少患者要提前一周预约才能入住。每天门诊结束,她总要先去病房转一圈,看看住院老人的舌苔,问问患者的痛感,确认无误后才放心回家。
面对“中医只能养生不能治病”的误解,李美选择用创新回应。她把针灸与现代理疗技术结合,让不少肩颈综合征患者免于手术之苦;琢磨出“中草药辨证+针刺+砭石灸+脏腑推拿”的新四联疗法,让被功能性消化不良折磨的患者重新找回吃饭的香甜。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她每周雷打不动去老年大学开课,用“接地气”的话讲经络穴位,教大家辨认田埂上常见的草药。她对着手机镜头录科普视频,从“感冒怎么用艾灸”讲到“失眠按哪个穴位”,让中医知识“飞”进寻常百姓家。
奋进不息:做中医路上的“赶考人”
李美的诊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红底金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每一面锦旗背后,都藏着一段与病痛抗争的故事,也藏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2014年硕士毕业放弃省城三甲医院的工作机会时,导师曾问她:“回县城不怕专业‘荒废’吗?”十年后,这个从“一人一桌”起步的中医科,已发展为拥有10名医师、45张床位的重点科室,年接诊量超3万人次,在人口不足30万的垦利区,这意味着平均每10个居民中就有一人找她看过病。
李美始终保持着“学生”的姿态。她常对科室的年轻大夫说:“医学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学问,咱们手里攥着的是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半点马虎都不能有。”每周的学习培训雷打不动,她手把手教年轻医师把脉、取穴,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面对荣誉,她淡然一笑:“中医的根在民间,我的考场永远在患者的病床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李美的座右铭。当大医院追逐“高精尖”时,有人选择蹲下来,用最古老的医学智慧守护最普通的人。李美这束扎根基层的“平凡微光”,正以仁心为炬,以医术为灯,在守护百姓健康的星河中,绽放着持久而温暖的光芒。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