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东营港 一起匹克球——“李宁杯”2024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黄河口(东营)匹克球公开赛开幕

2024-08-18 20:56: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奕宁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张伟祥 黄天阳 张云举 李彦涵 东营报道

  相聚东营港、一起匹克球。8月16日上午,“李宁杯”2024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黄河口(东营)匹克球公开赛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仙河镇拉开帷幕。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纪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匹克球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赟,原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匹克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夏伦好,山东省体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许铁军,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边志伟,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综合球类部部长、中国匹克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庞政,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匹克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小球运动联合会主席修振涛,东营市委副秘书长,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党工委书记郭学峰,东营市体育局党组书记陈金亮以及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胜利油田驻东营港各二级单位主要领导参加开幕式。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纪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匹克球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赟宣布比赛开幕

山东省体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许铁军致辞

  许铁军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山东省认真落实体育总局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各项要求,以改革创新赋能体育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本次赛事一定能够成为带动全民健身、展示山东魅力的靓丽名片。山东省体育局、山东省小球运动联合会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持续支持鼓励各方力量兴办匹克球赛事活动,谋划发展匹克球相关产业,让匹克球成为山东体育重要标志,推动山东体育事业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东营市副市长边志伟致辞

  边志伟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东营市大力支持匹克球运动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建设了4700平米的匹克球主题展厅和生产车间,将仙河镇打造成为匹克球特色小镇,组织开展了系列匹克球赛事活动。此次比赛在东营举办,充分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对东营的厚爱与信任,东营将努力当好东道主、服务八方客,竭尽所能为赛事提供精心服务保障。

  随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纪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匹克球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赟宣布比赛开幕。与会领导共同开启启动装置,“李宁杯”2024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黄河口(东营)匹克球公开赛正式开始。

  据悉,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于2024年3月创立,是中国规模最完整、最具国际性的匹克球国家级赛事,本届巡回赛共设10站,第一站江西上犹、第二站陕西西安,第三站山东东营,后续将在呼和浩特、大连、深圳等地继续举办。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体育赛事,中国匹克球巡回赛建立了中国专业匹克球统一的积分排名体系,越来越多的优秀球员通过该平台脱颖而出,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中国匹克球运动的发展。

  本次“李宁杯”2024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黄河口(东营)匹克球公开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匹克球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主办;山东省小球运动联合会、东营市体育局、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承办。赛事以“相聚东营港、一起匹克球”为主题,于8月16日至17日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仙河镇匹克球主题公园举行,吸引了来自国内外210余名运动员齐聚东营港展开激烈角逐。

  本次比赛设公开组和常青组两个组别,公开组分男单、女单、男双、女双、混双五个单项;常青组分男双、女双两个单项,共计343场比赛。本次赛事将紧密围绕“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理念,依托东营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体育、旅游、研学等元素进行深度融合,比赛现场设置特色文化区、品牌展示区、拍照打卡区和互动体验区,致力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匹克球精品赛事,促成体育活动与东营文化旅游业的双向奔赴,真正将体育赛事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留量”。

  匹克球是一项新兴的、发展较快的运动项目。2023年9月,世界匹克球联盟小镇启动仪式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仙河镇举行,仙河镇成为国内第一个授牌的匹克球联盟小镇。2023年10月,成功引入山东宝营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致力发展匹克球产业。2023年11月,全国首届匹克球大赛在广州举行,仙河宝营队代表山东参赛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024年3月,东营市体育局、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一起匹克球·健康东营港”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启动,匹克球运动在开发区掀起新热潮。目前,已组建匹克球队伍35支,1500余名队员。近期,引导企业投资500万元,建设年产72万支匹克球拍生产线,主要是内销和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年营业收入预计2000万元,并从收入中列支后期匹克球推广专项经费。

  下一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以打造世界匹克球联盟小镇为契机,致力于把匹克球运动融入群众文旅生活和新质生产力,推动匹克球运动、匹克球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形成“覆盖领域广、竞赛成绩优、社会反响好”的特色体育项目,同时持续联动区内企业及社团组织,着力统筹、相互赋能,以“流量”谋“留量”,以人气造口碑,以经典塑品牌,打造更多有区域特色的文体商旅融合案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康梦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