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陈子昊 李婧 东营报道
每到月底,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的居民们都会来到社区服务中心,期待着新一期的“锦华之声”报。
虽然大家都叫它“社区报”,但其实“锦华之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报纸,而是由社区居民负责编辑的一份月报。

这份小小的“报纸”承载着为群众发声的初心,也回应着居民群众的无限期待。在这份“报纸”里,读者能“听”见最鲜活的民间话语、看到藏在街头巷尾的真实故事以及邻里间的暖心情谊,社区中的点滴善意汇聚成光,平凡日常里的温暖与坚守都在这里被热烈传递。
今年66岁的退休记者丁兴农就是“锦华之声”编辑部负责人,退休前工作于胜利日报社的他曾常年在新疆、内蒙古、四川等油田建设生产一线从事采访工作,这些与工友们常年在外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对于“家园”有着一份特殊的依恋。
“在锦华小区,90%以上的居民是退休的‘老石油’。他们的双手,曾为国家捧出滚滚油流;他们的双眼,更习惯在铅字与墨香里,寻找岁月的光泽与家园的温度。”丁兴农说,为了守住这份精神家园,2020年12月,在锦华社区、锦华锦苑老年服务部的支持下,他正式创办了“锦华之声”报。

办报绝非易事。从选题采写到熬夜组版,从字斟句酌到反复校对,丁兴农如同当年勘探队员仔细辨明每一块岩芯一样的执着和认真。“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居民们的热情,赋予了‘锦华之声’最独特的生命力。”丁兴农说,在社区,每一位挎着菜篮的阿姨,都是敏锐的民情观察员;每一位散步的大爷,都是举着手机的热心摄影家;每一位握惯了管钳扳手的老石油,都是讲述石油记忆的作家。
这些无处不在的“居民记者团”,让“锦华之声”成为一份真正由居民书写、为居民发声的“报纸”。也正是这份“接地气”的真诚,让“锦华之声”成为了社区居民眼中最珍贵的读物。
“最开始我们的报纸印刷的并不多,一份报纸经常在邻里间传递十几家,80多岁的‘老石油’胡定成和老伴看到报纸有些卷角发皱,就拿出熨斗,像抚平石油工服一样,小心翼翼熨平报纸上的每一道褶皱,大家看完后再收藏起来……”
“广场的长椅上,居民们经常捧着油墨未干的新报读给身边的人听,将小区的新鲜事,一字一句读给周围的老同志们听……”
“每次编辑部校对稿子时,平均年龄72岁的编辑们戴着老花镜,逐字推敲,字斟句酌,那份专注丝毫不亚于当年校准钻井平台仪表盘上的精密数据……”回忆起过往的一幕幕暖心瞬间,丁兴农不由地湿润了眼眶。

走过五载春秋,“锦华之声”已连载57期,累计印刷21万余份,先后有543位作者加入到采写中来,社区报以石油人特有的严谨编排、丰富多彩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此基础下,“锦华之声”也实现了跨社区交流,面向胜利街道全域讲述家园故事。如今的“锦华之声”,不仅是社区居民的发声平台,更是“老石油”们与故土、与战友连接的情感纽带和在外职工们的“精神家书”。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讲好家园故事,让文化社区可及可感,群众生活丰富多彩。”谈到未来,丁兴农希望“锦华之声”能够成为一个居民展示的平台、一张文化社区的靓丽名片,通过这份“社区报”增强居民凝聚力,让社区基层治理焕发出新的活力。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