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垦利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王泥陶手工技艺”传承人王学芳的故事,正如同她手中揉捏的黄河泥一般,历经岁月打磨愈发厚重动人。
三十多年前,一条裹挟着黄沙的引水渠从王家门前流过,年幼的王学芳蹲在爷爷的土窑旁,看着粗糙的泥坯在老人手中幻化成陶罐。当别的小姑娘玩着布娃娃时,她已能用黄河泥捏出精致的泥哨和小马,这份天赋让她成为爷爷最器重的小徒弟。从小学到高中,她白天读书,夜晚画画,用十余年光阴沉淀出扎实的绘画功底。
2005年,当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的录取通知书送到这个年收入仅万余元的农家时,王学芳犹豫了。“闺女,只要你能考上,爸爸就供你。”父亲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最终将她送进了艺术殿堂。
2010年大学毕业,王学芳与丈夫王运奎在济南成立“奎缘陶艺工作室”。创业初期,夫妻俩白天骑着电动车跑遍济南各大市场推销作品,深夜仍在工作室反复试验釉料配方。当首笔800元的订单终于到来时,两人相拥而泣——这不仅是生计的保障,更是梦想的曙光。
怀着对黄河口文化的眷恋,2017年她毅然返乡创立东王陶艺馆。质疑声随之而来:“大城市混不下去才回农村”“姑娘家搞泥巴能有啥出息”……面对流言,她带着五个月大的儿子参加省非遗博览会,在同行们轮流帮忙抱孩子的温暖中,完成了她的“首秀”。
在新疆喀什疏勒县的教室里,当她握着维吾尔族女孩的小手教她捏陶花时,恍惚看见三十年前黄河岸边那个满手泥巴的自己。如今,她的工作室已吸纳多名留守妇女就业,东王泥陶远销日本,2021年,东王泥陶手工技艺被省文旅厅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几百年的黄河口制陶文化,终于实至名归, 登上了更高的艺术殿堂。
“把爷爷手把手教我的温度传递下去,就是最好的传承。”站在陶艺馆满满的获奖证书前,这位80后姑娘正用指尖的温度,让古老的黄河泥陶焕发新生机。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