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在乡间小路的晨光里,在社区楼栋的暮色中,总有一群身影步履不停,他们是基层医生,握着最常用的听诊器,守着最贴近民心的诊室,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寻常巷陌。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持,筑牢了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基层医声记》,记者将扎根一线,记录下这些平凡医者的坚守与温度。
大众网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在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诊室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却从容的身影:她俯身为患儿听诊前,总会先把听诊器捂热;面对焦虑的家长,她始终笑意温和,耐心解答。她就是儿科主任方素芹,一位在儿科临床一线坚守20余年的医者。近日,我们走近这位被患儿家长称为“暖心妈妈”的医生,听她讲述儿科路上的坚守与热爱。
医术不进则退,要让孩子在家门口看好病
初见方素芹,白大褂上还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刚结束一个急诊会诊的她,额角带着薄汗,“家长带孩子来医院,心都是揪着的,我们多一分耐心,他们就少一分焦虑。”方素芹说,患儿的信任是她最珍视的财富,“这份信任,比任何利益都珍贵。”
儿科被称为“哑科”,患儿不会精准描述病情,诊疗全靠医生的经验与细心。方素芹深知,“过硬的技术才是救死扶伤的底气”。为了提升医术,她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工作之余,她啃下一本本厚重的医学专著,及时追踪国内儿科诊疗新动态。2016年,她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潍坊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先后被派往省立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等上级医院进修,把前沿技术带回垦利。
回院后,她克服设备、人员等困难,陆续开展了布地奈德家庭雾化吸入、儿童骨龄评价、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等10余项新技术,填补了医院儿科多项技术空白。“以前家长总说‘孩子长不高要去大城市看’,现在我们能做生长发育评估、身高管理,家长不用跑远路了。”她笑着说。
从常见病到疑难病,从急危重症抢救到儿童内分泌疾病诊疗,她的医术越来越精湛。这些年,她成功救治反复惊厥、重症肺炎并心衰、多脏器功能障碍等急重症患儿500余例;每年为近200名偏矮、肥胖儿童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让孩子们在生长期“不掉队”。“看到孩子长到理想的身高,家长笑着感谢我,那是最幸福的时刻。”
选择儿科,就选择了责任与奉献
“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这句老话道出了儿科的艰辛。但方素芹却说:“既然选了儿科,就要做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
儿科门诊量常年居高不下,秋冬季节更是人满为患。她每天从早忙到晚,节假日加班成了常态,半夜被急诊电话叫醒赶往医院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她自己的女儿在家发高热(曾有热惊厥史),她却因医院有高热不退的患儿需要处理,只能把女儿托付给老人,匆匆赶去医院。面对家长“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抱怨,她强忍着对女儿的牵挂,耐心解释退热原理,直到家长舒展眉头。
“家长着急是因为爱孩子,我们要换位思考。”她总这样开导科室同事。为了及时帮到患儿,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10余年从未变过。家长的咨询电话不分昼夜,她总能耐心解答;微信普及后,她建了 “健康宝贝交流群”“身高管理群”等多个微信群,工作之余无偿为家长答疑,成了家长们的“在线顾问”。
有人问她后悔选儿科吗?她总是笑着摇头:“我喜欢孩子,看到他们健康成长,再累都值。”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硬才是真的硬”
作为儿科主任,方素芹不仅严于律己,更着力打造技术过硬的团队。“儿科医生成长慢,我得把经验传下去,让年轻医生少走弯路。”她狠抓科室学习,定期组织急危重症抢救演练,从心力衰竭到新生儿窒息复苏,每个病种都反复打磨流程;她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医生,遇到失败的教训也第一时间提醒大家规避。在她的悉心带教下,住院医师个个技术娴熟,科室整体诊疗水平显著提升。
在科室管理上,她把医疗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推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控理念,定期召开质控会议,带领团队分析问题、整改提升。“我们多一分细心,患儿就多一分安全。”她常说。在她的带领下,儿科成了医院里最团结温暖的科室之一,医护人员拧成一股绳,守护着孩子们的健康。
20余年从医路,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地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医者大爱。正如她所说:“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守护孩子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初心和使命。”这束在杏林里默默绽放的芬芳,正温暖着无数童心,照亮孩子们的健康之路。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