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在乡间小路的晨光里,在社区楼栋的暮色中,总有一群身影步履不停,他们是基层医生,握着最常用的听诊器,守着最贴近民心的诊室,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寻常巷陌。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持,筑牢了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基层医声记》,记者将扎根一线,记录下这些平凡医者的坚守与温度。
大众网记者 商永恒 东营报道
在基层医院,有一位默默耕耘的中医药践行者,她怀揣着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忱,扎根基层,矢志不渝地融入了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中,见证着中医的守正与创新。她就是垦利区第二人民医院主治中医师李海青,用银针艾草书写着新时代的岐黄传奇。
初到基层,播撒中医药希望的火种
秉承着对中医药的信仰,2001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李海青便怀着满腔热情踏上了工作岗位。此时,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仍旧举步维艰,而李海青也游弋在医疗行业的边缘。直到2012年,她考到垦利,踏上了基层中医的工作岗位,而此时的中医药行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彼时的基层中医诊疗水平仍旧相对薄弱,群众依旧对中医药存在着“慢郎中”的偏见,基层医疗依然停留在“打针输液”的固有意识状态中,中医药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困境。李海青始终坚守临床一线,秉承着对中医药的无限信任。她坚信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疗效,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将中医药这颗希望的火种在基层播撒开来。
迎难而上,搭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
为了让群众能够享受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李海青深入学习,努力提升科室业务水平。2015年,垦利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国医堂”在众人期待中落成,具备了能够为群众提供中药代煎以及针灸、艾灸、拔罐等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可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中医药,在此期间,她先后参加“基层名医进杨庙”“千名乡医学中医 百名中医基层行”活动。牵头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民生项目,组织中医特色卫生室及配备中医诊疗设备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助力“中医阁”的建设工作;还定期到社区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指导、《中医药法》宣讲、中医养生知识科普、义诊等工作。在多方不懈努力下,垦利区第二人民医院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医者仁心,诠释基层中医药人的担当
在诊疗室泛黄的病历本里,珍藏着无数温暖瞬间。最令她难忘的就是那位六七年热饭难入口的60岁的阿姨。她一日三餐只能吃冷饭、喝冷水,稍微有温度的食物,吃到嘴里就完全不耐受,无法下咽。李海青经过中医辨证,给予这位患者开具了中药汤剂,口服一周治疗。患者第二次复诊时,状况明显好转,口腔已经能耐受微温的食物,开始尝试着下咽。经过1个月的治疗,这位患者的饮食逐渐恢复正常,体质也明显改善。阿姨激动地说:“终于能吃上口热乎儿饭了,还是中医有办法!”患者治愈的故事是李海青坚守中医的“振奋剂”,让她能够更加坚信中医药的未来,更专注地投身于中医治疗理念的躬身实践。
传承经典,助力中医药不断向前发展
在临床中,李海青还特别注重学习中医典籍,她说,学习经典是一场与先哲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临床辨治的坚实指引,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反复研读,常读常新。“我希望基层中医在未来可以潜心钻研业务,因为基层中医师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 。”李海青在谈到对于未来的期望时,她说,眼睛里不时泛起泪花。尽管如此,她还是尽可能地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学习。学习不仅丰富了她的理论知识,也让她在面对患者时多了几分笃定与自信,经方的神奇疗效也不断激励她在中医道路上不停地探索。正是因为这种深入探究和坚持学习,让她荣获了“山东省基层名中医”的称号,同时还兼任了东营市第三批科普专家库成员。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中医文化,她积极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赶大集等活动,并兼任了垦利区胜坨镇胜利小学的健康副校长,做好医学科普进校园工作。
从青丝到华发,李海青用半生光阴丈量着基层医疗的广袤天地。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医医者的精神图谱:既有悬壶济世的赤子情怀,又有守正创新的智慧光芒;既有扎根大地的泥土芬芳,又有仰望星空的文化自信。正如她坚守的这份对中医药事业的初心,在黄河入海口谱写着动人的时代篇章。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