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8 13:16:00 作者:庞世乾 来源:胜利日报 我要评论
代旭升研制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推广使用后,在胜利油田年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投入使用70多套该装置后,每天可以回收天然气23000立方米。
让排放到大气中的天然气集中回收,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油气产量,这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给环保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的巨大支撑。
多年来,胜利油田坚持向科技要环保,不断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及应用,推动油田环保工作驶入快车道,有的方面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
一
二氧化碳减排是全球关注的世界级难题,也是油田减排的重点。以往,人们常常主观认为二氧化碳是有害气体,如今二氧化碳在胜利油田却成了备受宠爱的“香饽饽”。
去年以来,国家环保部、科技部等部委先后多次来到胜利油田调研,吸引他们目光的,是胜利油田建成的全球首个燃煤电厂烟气碳捕集、驱油与封存(CCUS)示范工程。
他们对胜利油田的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胜利油田在落实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已先行一步。
胜利油田建成的CCUS示范工程,每天生产液态二氧化碳100余吨,全年能够捕集、液化二氧化碳3万至4万吨。
捕集处理后的二氧化碳纯度达99.5%以上,可全部应用于目前胜利油田正在开展的“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2008年,二氧化碳驱油示范项目——高89-1块开始注二氧化碳。
截至目前,油田累注二氧化碳15.7万吨,相当于120万棵生长了30年的冷杉树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累增油3.6万吨,二氧化碳动态封存率达86%,预计油田采收率可提高17.2个百分点。
当前,胜利油田正在开展齐鲁石化50万吨/年煤制气CCUS项目和胜利电厂100万吨/年烟气CCUS项目,工程建成后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150万吨,初期能满足7000万吨储量规模的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开发需要。
二氧化碳从上天为害变为入地为宝,胜利油田率先改变了人们对二氧化碳的无奈,走出了一条二氧化碳再利用的新路子,在国际上也开了一个好头。
二
“用网电比用柴油钻机打井,不仅省钱省油省力,而且噪音小、环保,我们交流时基本不用再对着对方的耳朵吼了。”渤海钻井一公司70108钻井队队长孙义茂说。
从2006年开始,油田响应国家节能降耗,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的政策,在集团公司率先实施网电钻机的研发和改造,研发出适合油田的30DB、50DB、70DB网电钻机系列。
黄河钻井五公司30171队是胜利油田第一个配备网电钻机的钻井队,至今已打了100多口井。“网电钻机是一种节约、安全、清洁、高效的新型钻井装备,在全负荷作业条件下,比普通柴油钻机每天减少柴油消耗13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减少41吨。”说起网电钻机的好处,30171队队长如数家珍。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油田网电钻机交井数量明显增多,从2010年的116口增加到2012年的185口。油田网电钻机设备也逐年增多,目前具有网电钻机施工的队伍达到了23支。
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获悉,2013年油田网电钻井交井数量计划160口,同比去年增加40口,是近三年来计划交井数增幅最大的一年。“加快网电钻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关人士称。油田将继续加大网电钻机的改造力度,扩大队伍规模。
与此同时,油田同样在中国石化率先推广应用网电修井机。单井测试显示,网电修井机单井次可替代柴油210千克,相应节能127.7千克标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80.6千克。
三
“危险废物!”一提到油泥砂,熟悉油田生产的人立即会想到这四个字。事实上,从环保学角度看,有毒、难处理、污染环境、产生量大,油泥砂曾一直被社会所诟病。
如今在胜利油田,油泥砂也同样变废为宝。除了采取集中焚烧用于发电以外,孤岛采油厂等单位还经过试验摸索,利用油泥砂制砖,不仅提高了处理能力,还省下了本已不富裕的土地资源。
在孤东采油厂和桩西采油厂,工艺技术人员还利用油泥砂用于水井调剖堵水,堵水驱油效果好于传统的粉煤灰。不仅如此,还省下了处理费用,每吨价格降低450元,解决了单井调剖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投入产出比达到1∶3。
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处置,油田将开发50多年来遗留的油泥砂全部进行了无害化治理,并保证了每年新产生的油泥砂全部妥善处置,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变废为宝,利用对废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胜利油田把目光瞄准了各个方面。胜利发电厂年耗原煤200多万吨,每年产生的粉煤灰固体废弃物高达数十万吨,容易产生扬尘,污染大气,污染水体。
为了让粉煤灰变成新的创收点,胜利发电厂建成投产了粉煤灰分选装置,将锅炉排出的原状灰分选成一、二、三级成品灰。一级灰无需研磨即可直接用于油田钻井固井或拌入水泥中,降低固井生产成本。二、三级灰可广泛应用于河海筑堤、水库修坝、公路修筑等领域。
以往,油田每年的自用燃料原油要数十万吨,其中冬季采暖燃油占绝大部分,给油田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2004年,油田启动热电联供集中供热工程,目前已累计投资18.45亿元,形成1500多万平方米的替代原油供热能力,累计供热4800万吉焦,相当于替代燃油70万吨。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