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东营12月17日讯 2012年,东辛采油15队原油配产从上年的6.2万吨调减为5.6万吨。然而,他们实际完成6.88万吨。2013年,这个队原油配产又飙升到7.4万吨。
采油15队管理着永1、永63、永66三个开发单元,既有强边低水油藏,又有中深层砾岩油藏,油井低能低液,井筒结蜡出砂严重。都是老油田,采油15队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的底气来自围绕精细油藏管理的创新。”队长程健说。”“就是围绕油藏管理将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良和优化。”东辛采油五矿党委书记蒋子鑫这样评价。
三个点子,把准油藏脉搏
从去年12月开始,东辛采油15队化验含水的蒸馏时间从45分钟延长到55分钟。这一做法为受酸化、压裂影响较大的油井化验含水提供了可靠数据。除了化验含水蒸馏时间延长10分钟外,采油15队想尽各种办法强化资料录取的精细和准确,力求做到及时、全面、准确,为科学精细开发油藏提供第一手权威数据。
由于油井出液间歇严重,分离器量油液量不稳导致数据失真。在严格资料录取的同时,他们利用罐车对液量进行标产,但由于成本、时效等因素影响,不能应用于全部间歇井。
于是,采油15队根据罐车标产液量找出与功图最大载荷之间的关系,经过公式推算得出每增加1吨液量最大载荷增加0.39千牛的规律,为间歇井资料的准确性提供了依据。
油井液面不确定导致泵深难以优化、生产时效低下,采油15队就有15口井测不出动液面。他们就借助作业队建立作业记录台账,利用起出的油管外液面痕迹确定液面深度从而优化泵深,提高生产时效。
三位一体,提升开发水平
动动闸门、调调参数就能增油,这样的无本多利在东辛采油15队成为一种常态,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这得益于他们实施的一体化优化制定最佳最佳方案的机制。之前采用油层、井筒和地面这样笼统的一体化,如今变为工程、地质和注水的三位一体。地质技术员在动态分析、工程技术员在工况分析和注水技术员在注采调配过程中发现问题,会及时召开三位一体结合会,制定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地质技术员发现永3X139井组指标中日产油、动液面呈下降趋势,含水明显上升。通过三位一体结合会,三位技术员制定出了激动注采压差、改变水线方向和降低冲次的方案。实施后,该井组在没上作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得到优化,井组产量增加2.5吨,自然递减由7.2%降至﹣14.2%。
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方式,采油15队制定了调压力、扩波及、促动用、引流线、控干扰等物种流线调控模式,分别对应的适用范围是一采多注、一采一注、合采合注、多采多注和多井同采,并有相应的15种操作方法,实现对油藏的科学高效调理,提高了开发水平,平均检泵周期达到654天,永63-24井达到2540天。
在东辛采油15队,单井电能消耗有一个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利用这一数据分析油井地下生产状况,从而指导一井一策的制订。永68X11井结蜡比较严重,采取的措施是每月加清蜡剂配合热洗。去年3月16日该井加药50千克后,日耗电虽然有所降低,但2天后恢复到加药前的状态。
3月21日对该井进行热洗后,日耗电由热洗前的94.2 千瓦时持续下降并稳定在58千瓦时,29天后上升至90千瓦时。通过两种措施实施效果对比,对该井实施热洗,延长了措施有效率。如此一来,一口井一天最高可节电400千瓦时。
三表一卡,精细管理
以前,在采油15队时常会发生一件事情重复汇报造成重复安排,或者未能及时汇报造成疏漏挂空挡等现象,直接导致问题解决不及时、工作效率低,员工工作劳动强度大。
为了解决这样类似的问题,做到“责任到人,追究有据”,在完善制度的同时,采油15队创新建立了关于精细管理的“三表一卡”,即需求反馈表、检查督导表、系统分析表、巡检跟踪卡。
“三表一卡”制度让监控中心成为一个中枢神经,负责收集发布信息,具备调度职能。这样,既避免了扯皮和重复现象,也使得沟通更加及时、分析处理更加到位。各个岗位通过“三表一卡”管理法合体规划分体执行,全队工作井然有序。
因为高液携砂导致油井穿孔,井距近的,就把产出的液量倒入相邻油井生产带压堵漏。但有的井没有相邻井,这个办法就行不通了。永66平1井就是其一,该井日产液300吨,附近没有相邻井,罐车拉不及,要是停井就砂卡。
采油15队根据系统分析卡创新实施了油套循环维修法,就是在不停井的情况下,把油管产出的液量导入套管中,关闭两侧回压闸门后维修管线。令人惊讶的是,永66平1井的检泵周期竟然由168天上升到302天。尽管维修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损失了1.5吨的油,但是与停井上作业相比,还是有大账可算,3天的作业占产就是30吨原油,还有至少30万元的作业费用。
据统计,“三表一卡”制度实施以来,共反馈各类意见160多项,采纳建议19条,增油600多吨。稳升井组占比由71.4%上升至78.6%,自然递减由12.66%下降至5.1%,百米吨液耗电由1.162千瓦时下降至0.958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