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老百姓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东营市“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创新实践硕果累累

2019-08-30 17:38:00 来源: 东营日报 作者:

  东营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创新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以贴近群众需求为基本要求、以激发群众主体作用为关键环节、以发展文化队伍为活水源头、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保障,以点单配送的方式实现了戏曲进乡村的制度化、常态化,着力突破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不足、对接不畅之间的矛盾,实现了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每年送戏下乡进社区演出10000场以上,实现了“一村(社区)一年五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真正把文化惠民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老百姓在哪里,文化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期待,有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满足?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精神食粮从哪里来?我市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给出了答案。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以贴近群众需求为基本要求、以激发群众主体作用为关键环节、以发展文化队伍为活水源头、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保障,实现送戏下乡的制度化、常态化,不断丰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

  源于期待:丰富基层文化供给

  九曲黄河在这里蜿蜒入海,兵圣孙武在这里诞生,吕剧在这里发源,东营,虽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以来,我市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紧围绕保障和扩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戏下乡活动,不断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然而,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像样的演出舞台、演出节目形式缺乏创新、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称、文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组织保障不到位,活动的持久性、稳定性、效率性不足……传统的、即兴的、集中的送戏下乡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怎么办?转观念、换方式。东营市抓住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东营市创新性地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探索形成了送戏下基层的长效机制。

  这场文化惠民活动自每年4月底开始,到12月31日结束,广泛吸纳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作为演出主体,“组织群众演,演给群众看”,实现了由“政府端菜”到“百姓点菜”、由“政府做菜”到“百姓品菜”的转变,切实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伴随着夜幕降临,东营区“进千村乐万家”群众展演活动在龙居镇朱家村乡村剧场如期开演。第一个节目吕剧小品《咱爸咱妈》刚上场就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诙谐的乡语民谚,生活化的情节对话,寓教于乐的温情故事,让观众们直呼过瘾,也在村民间引发了一场关于孝道的大讨论。据创作班底龙居乡村艺术团团长刘尊俭介绍说:“我们庄户剧团的成员都是农民,灵感来自农村和乡土故事,听百姓心声唱百姓故事,既贴近群众又传播正能量,很受老百姓欢迎!”

  破解难题:开创文化服务新样态

  “人都到齐了吧,我打开 LED屏咱们开始跳了啊。”在东营市广饶街道西毛村数字文化广场,刘玲正和姐妹们跟着视频学习广场舞。西毛村投资21万元建起了这个数字文化广场,安装了LED屏、免费WiFi,还配备了灯光、音响。环顾四周,广场上人还真不少,有练太极的,有下棋的,还有上网的……“这数字文化广场就是好,别的咱不说,光这个大屏幕就让我竖起大拇指。以前跳舞,我们跟着看戏机学,那个机器屏幕小,看不清,很多动作做不对,学得很慢。现在有了这个大屏幕,真是带劲儿,我们大伙学得也快多了。”说起数字文化广场的好处,刘玲不停地夸。

  有了数字文化广场,“在哪里送”的难题迎刃而解。据介绍,2015年,东营市投资1500余万元,在全市试点建设了100个“数字文化广场”;2016年,我市把其列为民生实事,进行全面推广;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363个“数字文化广场”;2019年,东营市把再建50个“数字文化广场”列为民生实事,进一步扩大了数字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WiFi全覆盖、可以收看点播高清电视节目、自主播放视频、具备公共文化远程辅导培训等功能……这样的“数字文化广场”开创文体广场数字化的“新样态”,同时被列为2017年度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先后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全国重要文化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示范区专家委员会来东营观摩“数字文化建设”,并给予高度评价。

  有了新平台,东营市利用重大节会、集市和农闲时节组织文艺展演、辅导培训、电影放映,鼓励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开展串乡演出,塑造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为农村群众搭建起了永不撤走的文艺舞台,更加有效地配置了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不断完善了多元互动供给格局,真正破解了送戏下乡“谁去送”、“送什么”的难题。

  理顺机制:激活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 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自2014年起,东营市就树立了人才发展新理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在全市组织实施“千村万人文化培训工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水平。

  对此,东营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口区文化馆音乐辅导员付希庆深有感触。几年来,他先后参加了由上海音乐学院、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举办的多个高层次文艺人才培训班,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他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他创作的歌曲多次登上《歌曲》《中国乐坛》等国家级音乐核心期刊,并多次获得东营市“黄河口文艺奖”“文艺精品工程奖”等。专业素质的提升,也让他在培养辅导地方文艺人才、服务当地文化事业尤其是“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中更加得心应手。

  分级分类,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队伍培训网络;创新方式,探索形成文化队伍培训的新亮点;辅导下乡,引导群众成为文艺演出舞台的“主角”……近年来,东营市在培训过程中不断丰富培训内容,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文化队伍培训网络,大幅提升了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引导基层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基层“有组织、有队伍、有场所、有设施、有活动”,既丰富了活动的载体,又让基层群众有了更大的演出舞台、更多的展示机会,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舞台的“主角”。

  此外,东营市还创新探索了“过程监管”模式,从节目把关、社会监督、事后审查、考核奖惩等环节出发,突出文化活动过程管理和监督,并应用到兑现奖补激励和未来活动开展过程中,从而确保了文化惠民活动质量逐年提升。

  春华秋实,经年累成。一场场文化活动,真正进了千村,乐了万家。新的时代,新的开始,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期待,唯有乘势而上,让文化的阳光照亮东营的每一个角落!(东营日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东营站李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