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会发言摘登二:一场思想众筹 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18-08-13 08:06:00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专注于自己的特色

李金昆

   东营有没有条件发展旅游业和怎样发展旅游业,我的思考是:

   我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河海交汇,河海湿地共生,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人文禀赋。近几年内,我市高铁处于运筹和建设阶段,应由此确定现阶段的运营策略。我市旅游业总体处于“起势”阶段。从“起势”阶段推进到快速发展阶段,应是工作的目标。

   第一,关于定位及路径选择

   定位:打造以河海交汇、湿地之城为特色,以黄河文化为主要内核的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路径:近阶段以选择自驾游为路径,并辅之以团体游。

   第二,关于格局布局及策划规划

   放置于大的格局谋划,并与山东精品旅游线有效衔接。近期宜集中打造“一核,两带”。“一核”即中心城。“两带”,一带为滨海旅游带,整合东营区城南旅游度假区与正在规划建设的黄河水城旅游度假区,并延伸至海,沿海一线至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一带为沿黄旅游带,沿黄河一线至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把策划的功夫下足,并将策划落到规划上。

   第三,关于运营管理模式

   探索“两带”统筹运营管理模式。滨海旅游带,建议采取“1+4”运营管理模式。“1”即市旅发委;“4”即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垦利区省级农高区管委会“四个管委会”。沿黄旅游带,市旅发委综合协调,同时调动各县区积极性。

   第四,关于政策和人才

   服务于发展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

   第五,关于招商引资和项目运作

   完善投融资机制,大力招商引资,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编制重点项目库,以项目为抓手,每年筛选论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项目。

   第六,关于工作推进和配套服务

   建议市里成立专班,制定行动计划,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实施强有力推进。同时完善配套服务,真正让游客引的来、住的下、游的好。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绩效

杨梦斌

   一、客观分析、理性评价我市财力水平。我市虽然人均财力较高,市本级财力相对较强,但整体实力明显不足。要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量入为出,有保有压,强化节俭和绩效意识,集中财力办该办急办又能办的事情。

   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在保重点、补短板方面精准用力。一是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培育源头活水。应挤出更多财力,加大对新旧动能转换,高端产业基地和集群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倍增效应。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采取贷款贴息、融资增信等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疏通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扶持力度。要逐步加大投入,发挥资金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益,重点加大对高端人才、创新成果和研发平台的支持。三是确保民生保障水平在全省第一方阵。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民生投入,落实民生政策。四是着力补短板和弱项(1)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2)学前及义务教育。(3)城建断腿。包括市中心城区排水系统管网配套特别是雨污分流改造,水系贯通,生态环保设施特别是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处理等。

   三、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中央要求绩效评价要引入第三方评估,结果要公开,倒逼我们提高绩效和节俭意识。

   四、高度关注、妥善应对油田改革可能对地方特别是财政的影响。要充分吸取中小学移交的经验教训,切实考虑地方承受能力。应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努力向上争取调整现行财税体制,实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三级分成,原油资源税省市总量分成,从更高层次上谋划油地融合发展。

   五、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解决底数不清,监管不力,没有发挥应有效益等问题,当务之急是盘活政府经营性资产。

   六、加强政策研究,善于运作财政。一是进一步理顺市和县区的财政体制,做到财权事权相匹配。二是落实好近期中央和省里出台的几项大的政策,包括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报告以及省委省政府刚下发的关于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强产业集群的若干财政政策。

抓住乡村振兴机遇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陈安忠

 

   下面,就我市农业振兴谈四点认识。

   (一)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发展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绕不过去的坎,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解决土地流转操作不够规范、流转政策机制服务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一是加强对中央和省“三权分置”政策、《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的宣传力度,切实把维护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土地延包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二是强化农村土地权利法治意识,使承包地流转相关方进一步明晰集体、农户、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大力培育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完善农村承包地登记、备案、鉴证、信息发布等制度,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机构。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六产”。以种养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围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众筹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二是深入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配套设施用地的需求。三是加强农业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制度设计,搞好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功能。四是支持济军综合训练基地、胜利油田农业公司、农高区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

   立足我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等,坚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制定扶持政策,拉长工厂化农业产业链条,搞好育种、育苗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无论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还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都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三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

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李永元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中央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二)我市国控、省控、市控河流断面还不能全面稳定达标;

   (三)市民对水污染方面的问题反映比较集中;

   (四)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我市交办的信访案件中涉及水污染方面问题的116件,占总量的42%。

   二、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一)生活污水方面:1、雨污混排问题。地下污水管网不配套,污水收集能力不足;住宅小区雨污混排严重;地下管网错接混接混排严重,致使大量污水进入雨水管网,一旦遇到较强降雨,这些黑臭水体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严重污染。

   2、污水处理厂问题。大部分乡镇还没有污水处理厂,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基本没有;有的不能稳定达标、有的时开时停;大多数是污水处理厂设计是尾水直接排入河流。

   (二)工业污水问题。企业环保主体责任不到位、不落实,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有些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绝大多数企业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尾水直接排入河道。

   (三)农业农村污水问题:农田径流是农业污水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场的粪尿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尚未破题。

   三、建议

   (一)创新理念,高点定位,把水污染治理放在全域湿地生态系统这一大格局中去考虑、去把握、去谋划、去破解。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和专业团队,对全市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对污水处理厂及农业污水处理配套建设的人工湿地等子系统进行高标准设计;通过人工湿地的曝气、吸附、沉淀、降解、吸收等作用,使各子系统水质达到地表水五类水标准后,再进入大的湿地系统,实现污水“治、用、保”的良性循环。

   (二)借鉴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经验做法,综合施策。坚持治污先行,狠抓项目建设,实施重点突破,完善体制机制,动员公众参与,实现水环境的根本好转。

   (三)统一规划,分片治理,解决雨污混排问题。一是摸清底数,找准接点。二是严格改造标准,分区分片改造。三是严格测试验收,确保改造实效。

举全市之力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李俊峰

   以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走产业布局园区化、装置规模大型化、产品结构高端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路子,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将黄河以南乃至全市的炼化企业全部集中到高端石化产业基地集聚集约发展,建成万亿级要素齐备的石化产业集群。

   (一)规划建设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利津滨海新区、河口蓝区三个园区为基础,整合资源优势,建设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将黄河以南乃至全市炼油企业逐步集中到这一基地,建设大型高端精细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逐步将其打造成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龙头,乃至国家第八石化产业基地。

   (二)发展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链项目。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定位。高水平、高起点编制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我市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链条,推动石化产品向终端化工品、化工新能源方向发展。二是整合现有炼化企业联建大型石化项目。逐个研判21家炼油企业“油转化”的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联建既定优势产业链中的大型高端项目,力争利用5—10年将现有企业整合成3—5家具有一定规模和比较优势突出的大型石化企业。三是突出“双招双引”补齐我市产业发展短板。围绕我市重点打造的产业链和需要引进的项目,全力引进国际一流的企业、产品、技术和人才。

   (三)构建统一高效的新型管理运营架构。组建东营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管理运营委员会,加挂东营高端石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牌子,在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域的前提下,实现对三个园区的一体化管理。这个管理运营架构兼具行政审批和经济建设管理、参与市场调节以及服务保障等职能,授予其市级行政和经济建设管理权限,但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人员可在国内外聘请知名专业人才,在资金、用地、能耗、排放等要素上给予大力支持,土地收益、税收留成可全部用于基地发展,整合行政审批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以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统计指标、财税分成原则上按照项目属地划分,若显失公平的,再由基地管理运营委员会进行调剂。总之,打造世界级基地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什么样的机制有效就建设什么样的机制。

体育使城市充满活力

刘美华

   体育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将“运动休闲城市”作为东营特色来打造,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彰显的是城市的人文情怀,打造的是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我市应利用国家正在实施“五个一百”工程的有利契机,扎实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模范县创建工作,打造国内知名的“运动休闲城市”。

   (一)打造精品赛事。一是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正在申请国际田联永久性标牌赛事,条件成熟时,申办一届世界锦标赛。二是黄河口自行车赛。正在举办巡回赛,力争5年内成为国际知名赛事,打造“春有马拉松、秋有自行车”的赛事格局。三是耿井湖水上运动项目。积极举办艇类亚洲A级以下赛事、国家级、省级赛事,打造全国水上运动中心。四是森林湿地公园铁人三项赛事。举办铁人三项、森林马拉松,增加马拉松训练营,打造攀岩、滑板、滑水等极限运动项目,增加汽车营地、露营等,吸引周边体育爱好者。

   (二)打造“六边工程”。一是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建设各类健身组织、俱乐部等,覆盖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项目,方便群众健身运动。二是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打造“十分钟健身圈”,在公园、绿地、社区内配建体育设施,把更多空间留给市民健身。三是组织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健身活动,设立工间操制度,倡导7+1大于8,让“上班族”劳逸结合。四是举办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用好奥体中心片区几大体育场馆,建设体育主题公园,举办各类半专业体育赛事。以社区、村为单位,组织市民、村民参与健身。五是提供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为市民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六是弘扬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鼓励群众体育消费。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让群众生活体育化。

   (三)培养引进人才,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探索与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知名体育类院校合作,成立休闲体育学院、中国马拉松学院东营分院或马拉松培训基地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统筹西城规划建设

乔恩言

   土地是我市除油气之外最优质的资源。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可成为当前油地深度融合的具体抓手和强大推力。油田分离移交办社会职能工作中,向政府移交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对油田而言可以实现瘦身健体、轻装上阵;对东营市而言,可进行移交土地的区域整合、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供水公司土地。现有28.7万亩土地全部无偿移交,这类土地资产在做好水资源优化布局、保证安全供水的前提下,可根据城市规划需要进行功能调整和开发建设,将会带来巨大的土地收益和附加收益。

   (二)移交小区土地。预计移交回迁小区11个、划转土地约2500亩,分别位于城市规划区、城镇建设区,区位优势明显,升值潜力同样巨大,均可作为商服、住宅用地进行规划开发。

   多年来,油地双方联手共建取得了可喜成效,为更好地携手并进、共谋发展,同时有4个建议提请关注:

   (一)油田废弃井土地退出事宜。建议市政府建立土地退出长效机制,统一标准,应收尽收,加快油田土地退出进程;对已实际收回、未签订协议的尽快完成补签,完善用地手续,消除法律风险。

   (二)改制企业用地规范事宜。建议市政府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改制企业加快办理土地出让,解决改制企业融资、建设瓶颈,促进改制企业做大做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对部分已办理出让、但未签订收储协议的划拨建设用地,尽快签订收回协议,完善用地手续,消除经营风险。

   (三)城内油田外迁用地事宜。建议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预留油田外迁工业用地,协调外迁项目用地指标,统筹解决外迁单位搬迁安置问题,对油田外迁工业点腾空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提升西城建设水平。

   (四)农用土地资源统筹利用事宜。建议市政府将油田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统一规划,支持油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畜牧养殖业。

招商引资是第一要务

冯艺东

   什么是招商引资?只要把好项目落在东营的土地上就是招商引资,企业不分本地外地,项目不分新建扩建。招商引资就是发展,就是第一要务。什么是招才引智?只要为东营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就是招才引智,既包括本地人才也包括外地人才,既包括在本地服务也包括在外地服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招才引智就是培育第一资源。干好第一要务用好第一资源,必须是一把手工程、政府全员参与、市民全体动员。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人人都要有招商引资意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

   立足本地基础和优势做好产业规划和布局,重点打造化工新材料、汽车及配件、铜材深加工、石油装备油服、造纸印刷包装、航空、运动健康及用品等产业集群,以及面向这些产业的工业应用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园、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双创孵化基地和产业基金中心。

   针对每个重点产业组建一个专业招商队伍,与专业咨询研究机构合作构建一个产业研究情报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一个离岸技术研发中心。除专业招商,还要重点考虑以商招商、社会化招商以及派员到全国工商联、产业联合会、重点商会挂职等方式。既要重视大型央企又要重视知名民企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要重点针对上市公司招商,把本地企业培育成上市公司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重点针对美欧日韩进行外资招商,规划日韩企业园区。

   拼招商引资主要是拼营商环境。鼓励担当作为,建议市委出台文件明确为企业服务“法无禁止皆可为”,为担当者解除后顾之忧。全面权力下放,建议完全参照杭州市对应梳理权力下放清单,市级部门重点抓规划抓标准抓监督。实现高效审批,根据项目审批复杂度和效率计算审批部门及人员招商成果,和评先树优职务升迁紧密挂钩。做到开放包容,鼓励各级干部走出去长见识,敞开思想大门和市场大门,破除任何形式的行政性门槛。出台有力支持政策,对好项目执行“见官大一级”政策,凡是其他地区执行的优惠政策原则上都可参照执行,重奖好项目的社会引荐人。

   确定一个有特色、叫得响、好记忆的宣传名片(比如“黄河入海,活力东营”),利用各种有效方式集中宣传。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韩利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抓品牌建设就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市重点围绕黄河口大米、大闸蟹、海参、莲藕和食用菌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培植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以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标准引领,为打造品牌奠定基础。修订完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规范生产行为,保障生产质量,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强化产业协会作用,引导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保护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让基层农户共享品牌溢价。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坚定不移抓好扶持意见贯彻落实。

   坚持示范带动,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带动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作用,每个产业集中打造一个高标准示范样板园区,在园区内实行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智慧化监管、品牌化营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力争用3-5年时间,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规模有大的提升,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加强质量监管,为品牌建设保驾护航。依托智慧农业建设,健全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管理,将品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纳入监管。加大抽检力度,及时曝光不合格产品。加强绿色防控,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增施替代工程,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种养结合等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宣传推介,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拓宽宣传渠道,强化宣传效果。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办好黄河三角洲农业博览会。支持在部分城市设立黄河口农产品体验店或直营店,扩大黄河口农产品知名度。鼓励发展“互联网+”、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开展品牌培训,强化全社会品牌意识。

围绕中心大局 忠诚履职尽责

为新时代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赵峰

   围绕护航全市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忠诚履职,担当尽责,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系数,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把“平安东营”打造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

   更精准地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一步摸清底数、找准病灶,严厉打击非法插手项目招投标、干扰破坏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黑恶霸痞犯罪及强揽工程、敲诈勒索、暴力垄断市场等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净化全市投资环境;同时以此为牵引,对“盗抢骗”“黄赌毒”等群众深恶痛绝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经常性地开展“大扫除”,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更主动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动治理关口前移,将基层社区警务、司法力量融入综治网格,充分发挥网格员贴近群众优势,努力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坚持诉求分类处理,加强信访与职能部门工作衔接,健全导入司法程序依法处理机制,推动各类信访问题依法合理分流、妥善处理。精准调整优化政策,通过建立信访大数据,定期对信访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及时发现前端治理中带有普遍性、趋势性的问题,通过改进工作、完善政策从源头上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更有力地维护群众环境和健康权益。围绕群众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等突出问题,加大刑责治污力度,坚决依法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开展食品药品全链条、全环节执法监管,及时铲除制售有毒有害和伪劣食品药品的黑工厂、黑窝点、黑市场,以实际行动和打击战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和健康权益。

   更坚定地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牢固树立管理服务并重的理念,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紧密结合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升级“互联网+警务”平台,并在前期推出公安机关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十九条措施基础上,再研究推出一批新的便民惠民举措,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高效公共服务。

关于我市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田青云

   东营是一个“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城市,胜利油田的发展和变迁必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当前我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油田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油田分离“办社会”职能,加重了地方财政压力;以油田科技人才队伍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油田下岗增多以及职工子女就业难的问题突出;现行财税体制与国企改革进程不配套;我市石油相关产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较高。为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油地“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理念,推动油地深度融合发展。二是支持油田主业发展,为城市转型争取更多时间。油气生产油田生存之基、效益之源,应制定支持服务油田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油田长期稳产。三是加大政策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将我市列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争取调整财税体制,实现油田资源税交地方或省市共享,油田增值税、所得税市级财政与上级财政共享。四是用好人才、科技、市场、土地等要素资源。盘活现有资源,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实施等合作模式。用好中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政策,实现“双向参股”,培育更多富有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五是抓住油田“四供一业”分离移交时机,将负担变财富。争取中央有关部委和中石化更大支持。坚持“四供一业”分离移交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注册成立新的企业。六是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区位优势。以大交通带动区位优势的提升,加快港口、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七是加强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围绕传统产业重组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专门招商引资政策,鼓励油田职工在东营区域内投资兴业和再创业。八是加大招才引智,形成人口集聚。尽快出台我市招才引智和人口集聚相关政策,吸引区域外油田职工家属等“油田人”到东营安家落户。努力推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恢复办学。

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

打造东营新“教育圈”

王吉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一是要科学规划学校(幼儿园),绘制好教育“新地图”。学校(幼儿园)在空间上布局科学合理,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应按照规定和实际需求,努力打造5分钟幼儿园服务圈、15分钟小学服务圈、30分钟初中服务圈,让孩子们不用跑远路,就能有学上、上好学。学前段,迫切需要解决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通过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抓好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政策落实,将小区配建的幼儿园优先办成公办幼儿园。借胜利油田剥离办社会职能的机遇,依托油田幼儿园的师资和校舍资源进行改扩建,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小学段,通过名校办分校、托管、联盟等方式,保证孩子就近入好学;初中段,盘活部分闲置资源,采取多方共建方式,办好品牌学校;高中段,搬迁、改扩建优质高中,为“新高考”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提前做好准备。

   二是加强教育资源统筹,让好学校流动起来。建议市级搞好政策配套、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打破区域限制,让名校与新建校、薄弱校、农村校、民办校等签订办学协议或组建教育集团、联盟。运作机制上,采取兼并重组、协作帮扶、购买服务、特色联盟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流动起来的好学校;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办基础教育学校(幼儿园),建立教育“试验田”,拓宽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积极引进外地名校名师,把名校名师作为全市“双招双引”的重要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商激励政策和有吸引力的人才待遇政策,吸引一批名师、名校长和高水平学校到东营落户发展。

   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幼儿园),有利于提升创业就业环境,有利于招才引智,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通过长期实施“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的教育发展战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培育重商理念 优化营商环境

生钦勇

   推动东营高质量发展,要培育重商理念,营造重商亲商的营商环境。

   一、重商是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苏浙粤成为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很重要的因素在于重商的人文环境,推动了创新创业。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了企业家的价值和地位,体现了对企业家群体的关怀和重视。

   二、营造重商文化的浓厚氛围。重商应该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倡导重商文化,让优秀企业家走到台前,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鼓励更多的民众加入到企业家队伍中来。

   三、优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企业的事情,企业家说了算,机关干部要从管理者的姿态真正转变为服务员的角色,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解决企业发展共性问题。招商先重商,以重商推动“双招双引”。

   四、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重商首先要尊商,尊重企业家的经营行为,在政治上给企业家地位,在经济上给企业家舞台,在社会上给企业家尊重。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重视解决企业面临的司法执法问题。要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予企业家更多的尊重、信任和包容,宽容挫折与失败。

   五、解决重商的思路、态度和行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降低创业和发展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发展是硬道理,英雄不论出处,以发展论英雄。要坚持产业第一,项目是发展的载体,企业不论规模,项目不论大小,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和安全环保要求都要支持。

   六、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政商关系疏远,降低了行政效能,影响了服务水平和质量。在保持高压反腐态势下,防止履行公务生冷硬、简单化,鼓励机关干部坦荡真诚同企业交往交流,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建立有事随时到、无事不打扰,真“清”、敢“亲”,为政有为的良好政商环境。

发挥国土资源支撑保障作用

积极主动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杨同更

   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将围绕市委“城市要精明增长、发展要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用专业的思维谋划工作,用专业的办法破解难题,用专业的精神服务发展。重点朝着四个方向努力:

   精细规划,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做好规划引领、城镇存量盘活挖潜和农村节约集约用地三篇文章。启动部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保障重大工程用地需求;做好重大交通项目用地服务,破解制约发展交通瓶颈。争取批而未供土地异地置换政策,探索用地新增计划指标和存量挖潜指标使用办法,推进存量用地挖潜利用。探索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编制县域新农村布局等规划,鼓励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和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利用,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精准供地,着力推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完善土地熟化、用地供应和土地出让三方面新机制。规范推进土地熟化工作,成立土地熟化收储基金,盘活中心城区存量土地和新增建设用地,提高土地供应质量。强化土地供应计划指导作用,推行片区规模化综合供地开发。探索科学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竞得方式,实行设立最高限价,采取“限地价、竞配建”等方式出让土地,严防高价地扰乱市场预期。

   精致管理,着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未利用地开发和增减挂钩项目三方面管理。研究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办法,实行占补平衡指标收储和市级统筹机制,保障市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实施以未利用地生态治理为主的土地综合整治,争取省级增减挂钩指标使用管理政策,推进项目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提升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精深改革,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力抓好“只跑一次、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深化“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理”和“三集中、三到位”审批,拓展提升“零跑腿”事项,实现审批程序全部在网上运转。加强部门协作和数据共享,深化不动产登记专项行动,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对高等教育与科技金融创新问题的思考

张义泉

   一、关于高等教育问题

   我市目前仅有4所高等院校。胜利学院是由“油地校”三方共建的一所独立学院,其他三所为高职院校,高等教育整体办学层次较低。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市高等教育发展:

   一是着力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问题。加快推动山东胜利职业学院移交地方办学工作。积极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沟通协商,使其部分与油田关系紧密的院系回东营校区办学。按照四方共建合作协议确定的职责,加快合作共建山东农业大学国际现代农业科教基地。积极引进国内科研院所和有关高校到我市举办分支机构。

   二是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设置独立的中外合作大学。借鉴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发展模式,进一步激活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为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三是加大对我市现有4所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使其在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紧密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大的提升。

   二、关于科技金融创新问题

   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是我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大举措。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接省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建立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研发公共基础服务。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创新金融体系。有效利用“科创贷”等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三是加强科技金融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完善科技金融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更好地把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紧密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为银行和融资机构及企业提供有效的参考。

   四是以制度改革激发科技金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奖励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面力量,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开展科技保险试点,以保险抵御和化解风险。

推进审批服务再提速

重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张敏

   我市于2000年以来探索推进的“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使行政审批提质增效工作成效明显。但与上级要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期盼和江浙等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批事项集中难。市政务大厅物理空间少难以承载实际需求,许多行政审批重要事项关键环节无法进驻。市级行政许可、审批、公共服务类事项,实际授权中心窗口的只有222项,仅占23%;全部授权到位的只有69项。

   二、数据信息共享难。我市基础数据库和部分单位业务数据无法与市政务服务平台有效对接。平台共享数据“出不去”,需求数据“进不来”;电子证照库尚未建成,电子公章、签名等网络技术未开通应用。

   三、“一窗受理”到位难。在政务大厅,群众能办理的关联事项非常少,“一窗受理”难以实现。部门大厅的同样也落实不到位。“联审联办”目前仅启动了市政府投资项目。

   四、“一次办好”落实难。我市电子政务起步晚、业务不联通、信息不共享、政务平台不完善、进驻办理不集中,使“3545”等涉及多部门、多事项的审批,难以实现“一次办好”。

   为此,建议如下:

   一、夯实“硬件”,实现“一窗受理”。或租、或迁、或建,完成市政务大厅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扩容升级,提升其物理承载空间,将分散设置的服务窗口整合,充分授权到位。

   二、升级“软件”,实现“一网通办”。依托全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除法律法规规定或涉密外,全部纳入平台,实现县区市直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资源整合共享。

   三、简化流程,实现“一次办好”。通过“一表申请”将企业和个人基本信息材料一次收齐,互用共享。借助提升后的软硬件,强力突破。

   四、创新体制,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组建行政审批局,试点“一枚印章管审批”,实现审批服务提质提速提效。

   五、聚焦服务,激活主动作为。一是探索组建帮办服务团队。二是生活服务类事项,提供全天候服务。三是完善追责、考核、激励等配套机制。

积极培育健康养老产业

为新旧动能转换寻找新路径

刘志坚

   健康养老产业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选择。

   目前,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迅速呈现老年化,我市养老大军即将来临,而我们养老机构的发展明显滞后。现有的养老机构规模小、设施差、服务弱、层次低、承载力不足,与康养需求相差较远。

   健康消费井喷时代已来临,持续20年的房地产时代即将由“健康养老经济时代”所替代。谁先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在产业布局中争得先机。从中央到地方正快出台健康服务产业的宏观指导意见和政策支持,意在迅速挖掘并激发这一产业的发展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热点。

   京津冀未来养老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需求缺口巨大,为我市承接京津冀健康养老产业提供了可能和巨大潜力。未来高铁的开通,也将为我市接纳京津冀健康养老群体扫清障碍。大量社会资本为健康养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几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布局,准确定位业态。对我市健康养老产业,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做好产业链的文章。完善总体布局和规划。准确定位养老业态。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推进。

   (二)推进医养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政府大力支持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医养结合”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出台相应政策。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借鉴国内外康养业成功模式,把握区域特色定位,做好康养与旅游、文化、生态的结合,创出品牌。

   (三)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多方资金参与。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现有康养机构规模,提高康养机构档次,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健康养老产业。完善用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形成竞争性、开放性的康养服务市场。

   (四)大力引进高端品牌康养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省内外一流医院和一流康养企业开展招商对接,争取有国际品牌的康养项目落户我市,打造高端医养结合社区,吸引京津冀和本地的高端医养群体。鼓励当地职业技术院校积极培养康养人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东营站李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