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聚焦油地科技深度融合 实现区域产业共赢发展

2019-01-27 11:52: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海报新闻 作者: 张小倩

  大众网东营·海报新闻1月27日讯(记者 张小倩) 多年来,油地双方在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在科技领域的融合还任重道远。对此,东营市政协委员、胜利油田油田化学高级专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专家王涛建议,加速油地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油田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共建油地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王涛:聚焦油地科技深度融合 实现区域产业共赢发展

  王涛指出,油地在科技领域的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油地科研设施缺乏共享平台。胜利油田科研设施完备,拥有采油装备工程技术和能源页岩油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微生物采油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油田重点实验室和561台(套)国内外一流的大型科研设备,可满足石油化工领域相关测试需求。由于沟通不畅和政策壁垒,地方企业有的自主筹建高精尖实验室,投资大,缺乏专业操作人员,设备利用率低;有的将产品送到外地测试,周期长,费用高,大大影响了产品的研发进程。二是油地科技领域专业数据库未实现互通。东营市目前拥有12个纸质图书馆和1个数字图书馆,促进了市民文化提升。但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专业数据库资源相对较少,仅有CNKI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且设置了登录权限,东营市的数据库油田无法使用;油田的地质、化工专业数据库也仅对油田科技人员开放,这些人为设置的权限不利于油地科技人员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三是胜利油田专家学者未被纳入东营市人才库。胜利油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64万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部级以上专家181人,博士后99人,油田高级、首席专家190余人,涵盖地质、化学化工、石油装备等多个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科研攻关及生产经验。由于现行政策和体制原因,该人才宝库未能有效在东营市的科技发展中发挥科技引领和决策咨询作用。四是油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低。胜利油田每年直接科研投入6-9亿元,形成科研成果100项以上,申报专利6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300项以上)。以2018年为例,科研投入8.46亿元,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油田级项目达505项。部分装备、化学品等成果与我市产业息息相关,但每年就地转化的成果仅一两项。

  加速油地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油田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共建油地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将有力提升我市企业创新源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对此,王涛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建立科研联合测试机制,实现仪器设备共享。对全市大型仪器装备及使用情况开展调研,搭建油地一体化科研设备共享平台。通过政企协商,共同确定对外开放制度和收费标准,同时出台财政资金补贴企业及测试人员提成等激励政策,提高企业和测试人员的积极性,在服务企业科研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可促进油田创收增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

  二是搭建科技文献一体化公共平台,实现油地数据库资源共享。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专业文献和信息的掌握是科技人员不断创新的基础。政府出资购入常用科技文献数据库,打破数字图书馆中的IP使用权限,实现油地数据资源共享,并统一规划、牵头组织相关同行企业,共同出资购买石油科技、新材料等领域相关的SPE(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Elsevier(爱思唯尔期刊库)等专业数据库,不断提升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战略眼光,助力我市科技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油地一体化高端智库,实现油地人才共享。应进一步破除油地融合交流障碍,将胜利油田高端人才纳入我市高端智库,最大程度发挥人才政策作用,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让全职扎根在东营的油田高端人才享受“黄河口学者”等相关待遇。同时搭建油地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制定相关服务及激励机制,统一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油地同领域高端人才可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强强联手,共同助力东营高端石油装备、化工等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油地共建发展新兴产业,助推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胜利油田在复合材料研发、节能环保等前沿新兴领域形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可围绕研究成果转化,推动建设产业园及孵化器,出台联合创新应用扶持政策。建设“油、地、企”三方诚信平台,形成配套机制,维护各方利益。积极围绕碳纤维等高端材料、采油高效绿色化学品、油田产出水及油泥砂治理等方面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我市发展新动能。发挥政策正向激励作用,强化部门、县区与油田业务处室、单位合作联系,让油田的科技创新成果顺利落地,实现油地合作共赢,助推东营区域经济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