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7月16日,刚刚于前一天协助完成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收尾工作,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站长岳修鹏和站所的工作人员便开始了保护区迎潮面护坡的修补巡查。“这次补水量比较大,难得让这片湿地‘喝饱’,加固护坡是让这来之不易的黄河水长时间存续最好的保证。”岳修鹏告诉记者,黄河口管理站下辖的区域里有3个闸口开闸,生态补水面积10万亩左右,今年大面积淡水的滋养,将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加,湿地功能更加完备。
日前,随着黄河汛前调度大流量洪水的持续下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水工程随之全面启动。自6月26日8时保护区生态补水口门北岸1号闸开始过流进水以来,保护区域生态补水工作历时17天,9个闸口累计补水1.32亿立方米,是历年来保护区补水量最大、送水最快、范围最广的一年,创保护区历年补水量新高,并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漫滩补水。
“实施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县级干部耿沛华说。今年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借势黄河大流量过水的有利时机,科学调度、全力组织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工作。
为给这次历史最强补水营造最为优越的补水环境,保护区坚持早规划、早行动,科学编制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配置与水系连通规划(2019—2030年)》,组织实施了黄河口管理站湿地修复一期工程、大汶流湿地修复一期工程、四河故道生态恢复试验项目一期工程等湿地修复项目,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取、蓄、输、用、排水系格局;还提前对21座引水闸、节制闸进行维护保养,清淤疏浚进水渠道38.7公里,并对进水薄弱环节提前做好预案,落实好责任人和施工机械,实现了抢引抢蓄,能蓄尽蓄。
在补水期间,保护区与黄河河口管理局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实行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并多次召开调度会议,每天沟通补水进展情况,及时解决上游河段阻水等问题,畅通信息,形成强大合力,确保了补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据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黄河大流量过水达到24年来最大流量,保护区立足抢引、抢蓄,经过多方努力,刁口河故道水头仅用5.5天进入保护区,比以往最快时间缩短了16.5天;大汶流、黄河口管理站在6月30日引水口最大流量就达到了19.5m/s。不仅如此,今年保护区还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漫滩补水,清水沟流路两侧漫滩补水面积达到18万亩。“由于近年来黄河水量偏小,流路固化,保护区进水量小,一些地势较高的湿地补水机会较小,土壤改良的速度就会相应减慢,” 岳修鹏告诉记者,今年黄河大流量过水,实施漫滩补水的条件比较好,一些类似于碱蓬草等生长于高地的植被借力此次补水得到充分的淡水养护,有利于今秋 “红地毯”大面积的生成。
记者了解到,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生态补水和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再现了“鸟类国际机场”的壮美景观,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截至目前,保护区每年观测到的迁徙、越冬、繁殖的鸟类达600万只,几乎每个季节都有超过100万只鸟类在这里栖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生态格局的构建,极大地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的不断提高,为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提供了足够保障。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贾瑞君 李广寅 通讯员 商雅雯 报道 视频制作 许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7月16日正式进入三伏天,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然而在烈日的炙烤下,总有着头顶烈日的工作者,他们用一身汗水,换来了岁月静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