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郭孝名的“吃亏学”

2020-09-11 14:46:04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李晓琳

  能吃亏,才能和百姓扎成堆儿;多奉献,才能闯出发展新局面。这是“大个子”村党支部书记郭孝名的“吃亏学”。他原本已经在外地致富,却一心回乡带领村民致富,十年如一日执着坚守,换来了贫困村的新生。

  郭孝名的“吃亏学”,归根结底是一份乡土情结,是一心为家乡谋出路、为乡亲谋幸福的价值观。正是靠着这种“吃亏精神”,郭孝名扎根垦利区黄河口镇于林村的乡野天地,从村集体一穷二白、近半村民被列为贫困户开始,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难的担子,直到道路通了、产业活了、村子美了、村民富了、人心齐了……

  昔日的垦利区黄河口镇于林村,一度是个贫困村、落后村,如今却华丽转身,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模范村。而解码这“蝶变”的秘诀,村民都会提起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孝名。

/

郭孝名(中)和合作社成员研究水稻秧苗的长势。

  从2011年走马上任至今,郭孝名带领父老乡亲成功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辟了“于林家”水稻规模化种植新路子,为原本一穷二白、靠天吃饭的乡村开启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希望之门。从辞去外地企业总经理职务回乡,到带头自掏腰包为村民修路,再到自垫资金领办村集体合作社,这位能吃亏、肯吃亏的基层干部,带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于林”——

  逆向的选择:

  致富后却决定回乡坚守

  “好不容易离开农村进了城,别人都羡慕得要命,你为啥又要回去?”有好几年时间,这句话一直是家人、朋友频繁“拷问”郭孝名的问题。

  郭孝名老家于林村,地处黄河口镇西北角,紧靠黄河,位置偏远,离镇政府驻地尚有15公里路程。昔日以种植传统农作物棉花、玉米、小麦为主,由于交通不便、观念滞后,这里的231户620多口村民有近一半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渴望改变这种面貌,却苦于改变无门。

  郭孝名就是从这片乡土长大后又努力走出的。上世纪90年代,为了还清结婚欠下的2万多元外债,郭孝名背着铺盖卷儿走出于林来到东城,推过小车,摆过地摊,干过装卸工,当过业务员,靠着勤俭与努力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在外地办起了纺织企业、有了自己的土方工程公司,年产值3000万元,年纯收入也过了百万元。衣锦还乡的郭孝名走在乡间小路上,高兴之余又觉得心里不是滋味:眼看别的村都在旧貌换新颜,为啥于林还是老样子呢?村里同龄人大多还守着几亩薄田,每年年底靠赊账租借农资,来年庄稼收成之后一算账,辛苦忙碌一年的钱都让卖农资的人赚走了。

  郭孝名决定回乡竞选。竞选时他承诺,要下大力气改变于林现在的面貌,且只要干一天村干部,自己所得报酬全部用来给60周岁以上老人发福利。2011年,郭孝名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开始带领父老乡亲迈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全新道路。

  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到导致于林落后现状的“症结”所在——观念问题。通过逐门逐户走访,他劝说年轻人改变过去“靠天吃饭”的懒惰和被动,有头脑的去学学开车等技艺,两口子都在务农的可以尝试做点小生意。

  在生意上升期选择回乡坚守,周围人常对此感到不解,对此,郭孝名总是笑说自己是金庸小说看多了,骨子里有一种侠义精神。其实是因为他心底对于林村有一份化不开的“乡土情结”:“我生在于林,长在于林,实在是看不得它不好,从小就想着有了能力,一定得回报这片土地。”

  为集体自掏腰包:

  不怕吃亏的“大个子书记”

  “村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才能把工作往前推。”今年初秋,在全市举办的一期“身边榜样”事迹宣讲会上,郭孝名表示,自己带领村民致富的秘诀不是别的,就是“多吃亏”。

  回村任职之初,村里道路坑洼不平,村民出门基本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郭孝名决心就从村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修一条出村路。核算价格后发现修路要500多万元,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村民都不相信这笔钱能筹措到位。为了树立大家的信心,郭孝名带头出资150余万元,拉来沙土、租来机械、雇来工人,先在主干道上开了工。受他影响,村民中在外经商的纷纷捐钱,在家务农的亲自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5500米的路、4200米下水道短时间内全线完工,成为于林村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2014年,郭孝名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难题。于林村人均土地6亩,但是都在河滩上,一场大水、一场大雨就能把全年收成抹去十之八九,要想增加收入,必须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经过反复商量,村“两委”决定做好“黄河水”文章,连片发展优质水稻产业。村党支部领办了丰硕合作社,带着全体贫困户入股,合作社以每亩430元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1000亩。

  土地有了,可是怎么种?土地整理、沟渠桥闸、种植成本加起来有130多万元,村集体当时只有23万元扶贫资金。为了打消大家顾虑,郭孝名又保证:“剩余的钱我来出,你们不需要担心,如果合作社赔钱了,我一分钱不要。”回家反复跟家人做工作,郭孝名顶着压力从家里拿出100万元交到合作社,短短2个月内修整了4200米沟渠和桥闸,使全村千亩土地实现了“成方连片”。2015年,合作社试种的1000亩水稻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20万斤。全村131户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于林村也有了建村以来第一笔集体收入。

  路通了,产业起来了,人心也齐了。身高1.80米的郭孝名,从此成为全村人公认的领头雁、主心骨,村民喜欢叫他“大个子书记”,很远见了都笑着跟他说话。

  群雁高飞头雁领:

  “贫困村”蝶变“小康村”

  近六年来,于林村创办了“于林家”水稻品牌,村民纷纷当起了“股份制农民”。水稻种植连续丰收,2016年全村水稻种植纯收益达到50万元,村里专门召开了分红大会;郭孝名又多方联系到全市水稻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无偿提供种植技术,2017年以来,村里的水稻还没开始种植就已经有了技术支撑和销售渠道。

  从最初的1000亩地到如今的12000亩地,从人均入股分红700多元到1000多元,从村集体收入为零到如今30多万元……经过六年发展,于林村“党支部+合作社”势头迅猛,规划了沿黄党建示范片区,以于林村为中心统筹整合周边5个村,新流转土地500亩,试验种植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长粒型粳稻超级稻9号和系列彩色水稻,真正把水稻做成了百姓实现全面小康的致富产业。

  通过乡村文明行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驻村工作组帮扶等途径,该村还建成了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高标准文化大院,可容纳20名老人的日间照料中心,铺设了1500平方米健身场地,全面提升了村庄“五化”设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借助精准扶贫“百企帮百村”活动的开展,垦利金浩物流公司无偿出资40万元定向帮扶于林村,郭孝名又带领村“两委”班子结合上级 30万元扶贫资金共计70万元建设了90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里带来12万元“阳光收益”,进一步保障了贫困群众脱贫后不再返贫。

  群雁高飞,头雁引领。短短几年,于林村从省定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村老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如今走在于林村宽阔齐整的大道上,郭孝名心里是幸福和满足:“所以说,吃亏是福,吃小亏赚大便宜。而且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一个村党支部书记,都应该具备这种吃亏精神,能吃亏,敢吃亏,愿意吃亏。当大家都在付出的时候,就无所谓吃亏,我们都赚了,赚大了。我们获得的那种快乐,不是花钱能买到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