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环卫工人和他背后的国家战略

2021-03-09 08:07:59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赵君 赵洪杰

  “长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有这么难得的机会,我就得说说黄河。”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开启,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代表亮相通道,跟大家分享了发生在身边的“黄河故事”。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万里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蜿蜒5464公里,从东营注入渤海。河海交汇,大河息壤,创造出年轻的土地,也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土地——黄河三角洲。1993年,在黄河三角洲长大的张金海从部队退伍后,又回到这里,成为一名一线环卫工人,扫过大街,掏过厕所,管过垃圾场,一干就是29年。

  东营虽地处黄河入海口,但缺水严重,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1%。“小时候,每逢黄河枯水期,我就跟着大人到离村庄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吃,用半盆水,先洗脸后洗脚,再留着喂鸡喂鸭。”随着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黄河水已经全流域畅流,但年幼时难忘的经历,让张金海从内心深处尊重、珍惜每一滴黄河水。

  “参加工作后,看到公厕里的高水箱长流水,就很心疼,琢磨着怎么让它更省水。”张金海利用在部队学来的维修和改造技术,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制作出了能根据如厕人员多少来控制高水箱延时冲洗便池的节水控制器,用水量减了一半。这一创新研发,也让他收获了第一个发明专利。

  近年来,东营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和湿地公园建设,张金海干劲更足了。他紧盯公厕节水问题,潜心研究,推出了一项又一项创新发明:公厕智能节水多介质循环冲洗装置,填补了我国公厕在利用自身净化生态循环水、实现多介质自动转换冲洗便器的空白;分体式红外感应便池冲洗器,经过三次升级优化,用水量已经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张金海统计了一下,他实施的技改项目8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和专利34项,解决技术难题和排除设备故障9000多个。

  更生态,更环保,更美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对沿线湿地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张金海的“自选动作”变成了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突出黄河三角洲保护,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仅以去年为例,黄三角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1.7亿立方米,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滨海湿地3.3万亩,油田设施全部退出核心区。

  黄河入海千顷绿。生态优先,换来芦苇叠翠、柽柳摇曳、百鸟欢腾,黄三角自然保护区一级保护鸟类由2013年的12种增加到如今的24种,每年有600多万只鸟在自然保护区迁徙、越冬、繁殖。

  “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工人,能为国家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感到非常光荣。”张金海说。

  工作不分高低,奋斗就有收获。“啥是创新?在我眼里,创新就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制造出提质增效的技术和设备。”张金海他们用更多的技术成果推动环卫事业高质量发展。“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环卫工作的‘粗、笨、重’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巧’。”通道上,张金海说到这个变化,声音格外响亮。

  从一域到全局,创新也成为山东发展最亮底色。山东沿黄地区煤炭、石油等资源丰富,长期形成了资源能源消耗型的产业结构,炼油、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能比重大,转型发展任务重。这几年,山东“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做优“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守牢环保、安全、技术、效益四条标准,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绿”量。经济大省行进步伐日渐轻盈,正在实现从“大象漫步”向“千羚竞驰”的转变。

  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东营市一面负重前行,推动石化产业“老树开新花”,实现高端、绿色、循环、安全、集群发展,一面“无中生有”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等新兴产业。苦心人,天不负,不懈努力换来了渐入佳境的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东营炼化深加工占比较三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高端化工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我深切体会到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城市道路越来越整洁,蓝天越来越多,湿地越来越漂亮,可以说‘城市在湿地中,湿地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鸟儿在这安了家。”张金海分享的“黄河故事”,是属于他的岁月平常,更是属于每一个齐鲁儿女的“山东之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