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东营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上)

2021-07-19 11:03:09 来源: 东营网 作者: 王俊杰

  前段时间,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在江西赣州开幕,东营市荣膺“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荣誉的获得,是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又一次肯定。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历史责任,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提出了“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拉开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蹚出了入海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周广学 摄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鸟儿的选择,就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力佐证。在东营,湿地入城、鸟儿入城,开门见绿、行路见荫,生态文明成为社会时尚和市民自觉,一抹抹“东营绿”成为鲜明的城市底色。

  顶格推动聚力实施:

  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生态环境,让候鸟恋上黄河口

  曾几何时,生态是东营的切肤之痛。生态体系脆弱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并存,历史欠账太多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交织,地下输油管线密布与地上排污无序相互影响,情况异常复杂,治理极其困难。多少年来东营都在不断探索,但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把历史问题留给历史,不把包袱留给后人。为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考题,市委主要领导密集开展考察调研,查找问题,分析根源,征求意见,综合施治。

  2018年金秋,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其中每项目标任务都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生态建设为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搞突击行动,要用严密的法律、制度、标准守护好绿水青山,我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为未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刘文忠 摄

  坚持规划先行,引领生态保护。为做好黄河三角洲保护工作,我市以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为龙头,统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修复、种质资源保护和生物栖息地建设,推进河湖生态连通、河海交流平衡,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模式。

  织密法治之网,呵护碧水蓝天。《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一系列地方法规陆续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立法,让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轨道。

  实施工程治理,破解生态难题。近年来,我市加快实施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刁口河备用流路保护治理,开展河湖湿地连通、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防护、互花米草治理、贝类原种保护恢复等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我市抓住黄河大流量过水的机遇,全力做好生态补水,生态引水量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1.43亿立方米,是历年来自然保护区补水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年,且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漫滩式补水。

  重大战略往往蕴含着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东营抓住了这一点。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我市迅速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相关规划编制,跟进争取支持,推动东营市规划纳入国家规划。

  “作为地级市,东营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是比较早的。”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市积极到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省直部门对接汇报,赢得了工作主动。

  规划质量决定着工作质量。我市积极开展“1+9”规划体系编制,持续进行修改完善。“1+9”体系中的“1”指《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9”指的是绿色能源石化基地建设、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生态保护和生态补水等9个专项规划。同时,围绕生态保护、黄河安澜、高端产业等领域谋划提出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湿地城市独特风貌:

  用自然的解决方案呵护“湿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让湿地之城愈美好

  河流,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利河,宛如一条碧玉的丝带穿城而过,一如时光的画笔细细雕刻东营的容颜。

张泉江摄

  耿井水源、黄河三角洲动物园、东营植物园、揽翠湖旅游度假区、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乘船游览广利河,经过一个个标志性景观,远眺城市优美的天际线,感受湿地原生态的美,让人陶醉。

  当前,我市正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加快实施广利河旅游提升工程,通过资源整合、存量盘活、项目招引、业态植入,全面提升广利河旅游功能,打造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吸引外来游客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扮靓一条河,打造一个景区,带动一座城市,更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顺应与保护,这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与点赞。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动物,其种类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的质量。

  今年2月份,数百只东方白鹳在河口区城郊栖息觅食,成了靓丽风景。去年,市观鸟协会志愿者在城区巡护时发现一巢东方白鹳,这是我市首次在城区发现东方白鹳“安家产子”。

  “东方白鹳繁殖种群不仅在保护区内逐年增加,更是跨出保护区边界,融入市民群众的生活。”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说,生态治理给环境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我市仅在城区就发现了200多种鸟儿。

东方白鹳的倩影。 黄高潮 摄

  越来越多的鸟儿入城,得益于我市城区生态系统的改善。漫步在我市湿地工程,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不少工程都设计保留了适合鸟儿栖息的小岛。如今,市民在欣赏湿地美景时,能发现越来越多鸟儿的身影。碧水盈盈,乔木依依,鸟儿翩翩,让人陶醉不已。

  目前,东营的鸟类已由原来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0种,有38种鸟类数量超过相应物种全球总数量的1%,是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全球第二大白鹤越冬地、全球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东营生态优势,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加快建设城市湿地,优化提升城市风貌,一座现代化湿地城市呼之欲出。

 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 周广学摄

  围绕湿地城市建设,东营实施了一系列工程:

  ——湿地保护工程。开展“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5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处。

  ——湿地修复工程。对绿地、湿地、水体湖泊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湿地入城工程。中心城按照“两带三河五片多点”的湿地结构,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

  这些工程的实施,是建设的、生态的、科技的一整套“组合拳”。

  污染治理攻坚建设美好家园:

  系统化治水、精准化治气、效能化治土、规范化治废,共护碧水蓝天、筑牢生态之基

  蓝天、碧水、净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污染治理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

 周广学摄

  水,绿色之源、生态之源、生命之源。东营展开了一系列工程。

  ——治水,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持续强化问题治理,水环境总体趋势向好,主要指标持续改善。实施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推动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推动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活水,以水系构建生态湿地。为保障城市防汛安全、生态安全和水源安全,实施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仅用7个月时间完成工程主体建设,蓄滞洪区占地约40平方公里,达到蓄滞4000万立方米雨洪水的条件,让水变得更有“弹性”。

  ——亲水,描绘人水和谐画卷。东营湿地总面积4567平方公里,湿地率41.58%。在东营,湿地不仅沿湖、沿河而建,而且沿路而建。

  ——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蓝色海湾项目,恢复受损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严格管控直排海污染源,生态环境部反馈的1202个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全部完成,全市4个直排海污染源全部稳定达标,在全省率先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

  与此同时,通过精准化治气,天朗气清成常态;通过效能化治土,确保土壤生态安全;通过规范化治废,打好治废攻坚战。

  生态治理方式的转变,发力在治理方式上,落脚在城市风貌上,却发轫于治理理念上。

  近年来,我市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建立“河流—河口—海湾”联动联防机制,推动上下游、干支流综合治理,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海滩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取得了实效。

  ——实现生态治理从关注要素向关注要素之间关系转变。摈弃过去的单向治理思维,抓住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自然关系,科学制定湿地保护等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到生态治理地上和地下结合、陆地和海洋统筹,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实现生态治理从关注目标向关注过程转变。打破思维局限,向自然学习,做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五水统筹”大文章,按照“雨水就近入河”“多建河道、少建管道”等思路,筑牢安全、自然、现代化的水灾害防治体系。

  ——实现生态治理从基于技术向基于自然转变。在湿地生态环境修复中,依据生态系统恢复力大小,选择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人工重建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整个生态修复。在湿地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小区和湿地生态廊道、小微湿地精品,打造东营“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把田园生活引入城市,把鸟语花香引入城市,让市民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一系列理念创新,让东营走出了一条平原城市生态治理的新路径: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实现雨洪水的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东三路、东八路湿地工程,将大小湿地碧珠连线成片……随着一大批项目竞相实施,东营的生态之基越筑越牢。

  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直面问题,以专业思维研究分析问题,以项目为载体突破解决问题,以历史耐心谋划未来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东营逻辑”。

  (东营日报记者 王俊杰)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