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在心坎上 “解”在家门口——东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纪实(下)

2021-08-31 20:01:35 来源: 东营网-东营日报 作者: 王俊杰 宋威宏 王洪龙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调解的是矛盾纠纷、调顺的是民心民意、稳定的是发展环境。近年来,东营市将网格化治理与矛盾纠纷化解有机结合,把88%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设在社区,配备88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推动法官、民警、律师联系社区网格,调动各种力量来到百姓身边,把纠纷“吸附”在基层,让矛盾化解于群众家门口。

/

  “以前有问题不知道该找谁,没想到社区专职调解员作用这么大,帮了大忙!”前段时间,居民刘先生到河口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反映某公司故意拖欠工程款。工作人员了解后,立即认真了解情况,组织多部门会商,在最短时间内化解了矛盾。

  矛盾纠纷大多是“小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一件件“大事”,小纠纷如果不就近及时化解,往往会“小事拖大”。河口区依托区、镇、社区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体系建设,拓展矛盾纠纷化解渠道,建立“组团化”矛盾纠纷调处团队,深化“网格+”“五走进五融合”等调处机制建设,突出“多元”响应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化解矛盾和疏导心理“两手抓”,形成了“河枫细语”品牌。

/资料图

  今年以来,河口区充分发挥“河枫细语”品牌作用,化纠纷、解心结,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458件,化解调处成功率98.9%,群众满意率100%。

  工作做细,功能做强。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设置有群众接待窗口和矛盾纠纷调解室、在线司法确认室、公共法律服务室等功能室,建立“常驻+轮驻”工作机制,构建了“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平台,真正让老百姓“只进一扇门、问题有说法”。

/资料图

  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服务下倾,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力量的重心下沉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片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快捷化解纠纷,成为我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的一大优势。

  “要不是网格中心协调,这事不知道还得等多久才能解决。”陈庄镇前进一村村民张仕忠说,村内两家因宅基地产生纠纷,双方争执不下。了解情况后,陈庄镇网格中心不推不靠,由镇综治办、直辖管区、辖区派出所、法院等工作人员以及村委会村网格员参与,对网格内疑难纠纷进行现场排查,解决了疑难纠纷问题。

  推进镇治理力量向网格驿站延伸,村、社区治理力量向街巷延伸,进一步压实责任、凝聚合力。利津县推行社会治理“双延伸”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创新建立县、乡治理力量向社区延伸,村、社区治理力量向街巷(楼栋)和住户延伸的“双延伸”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微治理”良性循环。采取“多网融合、一网兜底”网格化治理模式打造“全要素网格”,在700个网格的基础上,确定5890个主次街巷(楼栋单元)工作点,打通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双延伸”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共办理民生服务事项1860余件、联合调解案件258起、收集社情民意5298条,利津县刑事案件、治安警情、信访总量分别下降21%、32%、34%。

  “都是楼上楼下,的确不该为了鸡毛蒜皮小事吵来吵去。”前段时间,东营区黄河路街道锦城社区居民胡女士因噪音问题与邻居产生争执,双方闹得面红耳赤。社区里的“圆诚调解室”队员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协调邻居解决了困扰。

  让矛盾在社区“熄灭”、让服务在社区“升温”,是打通市域治理“最后一米”的精彩实践。针对矛盾纠纷化解力量分散、上下联动不畅、群众“不认路”和“多跑路”等社会治理问题,东营区打造一窗受理、访诉一体、集成联动、一站化解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实现了群众所有诉求调处“最多跑一地”。

/资料图

  按照“做实社区村庄、做强乡镇街道、做精做专市县”的思路,我市提出加强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体系建设。2020年10月,东营市建立市、县、乡、社区四级相贯通的实体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423个,其中社区中心371个,占总数的88%。

/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阿姨,您对咱小区服务站改建有什么建议?”“孙叔,您的管弦乐队需要社区提供场地吗?”……“群众点菜”“政府上菜”,已经是黄河路街道工作的常态。

  去年以来,黄河路街道以玉景社区为试点,推进13个油地融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油地居民网格化社会治理“一张网”,将移交后的30个小区、3.4万户10万人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范围。

/资料图

  “玉景社区居民对文化需求高,我们就引进普禾书吧,开设‘文化超市’,让居民扫码加入自己喜欢的文艺团队。”玉景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静雯说。“以前,我们舞蹈团得在外面租房子练舞。如今居委会给免费提供场所,我们舞蹈团又重新‘活’过来了。”退休多年的油田职工翟绛红说。

  近年来,广饶县积极发挥以社区为单元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体系作用,打造了“和大王”“老成调解室”“相亮调解室”“树丛为民”调解室等工作品牌,建立网格员和专职人民调解员协同巡查等工作机制,保障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今年1至5月份共调解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0余起,群众满意率99%以上。

  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关键在于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以网格为依托,以居民自治为中心,实施安邻、睦邻、益邻、悦邻四项工程,建设形成“四邻”责任社区品牌。打造“高洁调解室”“夏大爷茶馆”等“网格员+民警+社区能人或自组织”矛盾纠纷调处队伍55支,化解矛盾纠纷823起;落实“底线清网”,处置安全隐患2.7万多处,筑起了一道“安邻”屏障。

  短时间、高效率调处化解矛盾纠纷,需要高效运转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闭环流转、联动处置、“网调融合”的运转体系,边运转边改革,边实战边创新,蹚出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的新路子。

  ——实行闭环流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建立闭环流转、联动处置、事项准入等机制,实现“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级分流——部门限时办理——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的五步闭环运行。

/资料图

  ——加强联动处置。将各级矛盾调处中心打造成为社区“吹哨报到”的响应平台,对事权不在社区或社区确实无法化解的矛盾纠纷,通过“吹哨”机制协调上级资源力量到社区矛盾调处中心化解矛盾纠纷和响应群众诉求。对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突发事件和涉及多部门的事项,由委员会统筹指挥,督促各相关部门主动作为,提高为民服务质效。

  ——推动“网调融合”。建立调解员与网格员协同走访巡查长效机制,主动走进社区、走入农村,从源头掌握矛盾纠纷情况。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完成后,由网格员对当事人进行满意度回访,回访情况列入考核问效。

/

  综治、公安、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视频资源全面整合,其中“智能鸟瞰”摄像头可旋转高清拍摄,实现空气质量、气象参数等全程监控。

  “智慧街面巡防”“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深入推进,对跨区域人员、车辆、物品的动态管控能力不断提升。

  ……

  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提升利津县社会治理能级。今年以来,利津县在社会治理中向科技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打通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实施县、乡治理力量向社区延伸,村、社区治理力量向街巷(楼栋)和住户延伸的“双延伸”工作机制,基层“微治理”实现了集成化、便利化、高效化的良性格局,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资料图

  近年来,我市聚焦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领域,建成市域治理一体化综合指挥信息平台,接入政务热线、应急、消防等行业领域大数据资源,打造起集安全监管、应急指挥等系统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城市大脑”,实现了对各类重大风险隐患的智能感知和应急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汇聚政法、应急、公安、民政、司法等26个职能部门226类1000余万条数据信息,接入“雪亮工程”视频监控3.3万余路,将220余万条实有人口数据、90余万条实有房屋等要素信息全部录入平台,全面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单位的社会治理信息资源和功能应用,建成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

  年初,利津县明集乡便民服务中心2楼“说法”工作室里进行了一场“云调解”。只用了6分钟,双方就初步达成一致。受邀以视频形式参加的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不用赶到现场,只需事先了解情况,手机连接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就在十几公里外的办公室里参与了调解。

/资料图

  依托市域治理一体化综合指挥信息平台,我市研发建设纵向覆盖市、县、乡、社区四级,横向联通有关职能部门的矛盾纠纷调处信息系统,为网格员、调解员全部配备手持智能终端,打通了“线上+线下”“现场+远程”社会治理双通道,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解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发“东营网格通”APP和“东营网格”微信小程序,具备上报事件、为民服务、社情民意、政策宣传等模块,充分发挥网格员、调解员作为党委政府在基层的“神经末梢”作用,多渠道常态化精准化收集群众诉求,提前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及时掌握社会治理情况,及时研判发展态势,服务党委政府决策。

  科技赋能,高效治理。目前,我市已建成全市网格化GIS地图,对所有网格按照省标准进行编码上图,标注高、中、低频率巡查区域,做实网格员、调解员巡查内容。对照《东营市网格化工作事项责任清单》,对所有事项办理时间、紧急程度、回访情况进行编码梳理,创新制定黄灯预警、红灯置顶、限时督办、绩效考核等标准流程,可视化呈现事项办理情况,通过标准化流程、一体化集成和闭环化运行,以“智能精准治理”提高基层工作效率。

  (记者 王俊杰 通讯员 宋威宏 王洪龙)

初审编辑:丰丽莎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