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超往年城市不内涝,看东营如何告别“看海模式”

2021-09-12 22:29:30 来源: 东岳客 作者:

  随着新一轮降水过程的结束,酷暑渐远,秋意渐浓,从6月份开始的汛期也步入尾声。

  这是一个多雨的汛期,这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汛期。从郑州单日史上最大降水,到台风“烟花”迷之踪迹,这个汛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深刻的记忆。

  每年的汛期,都是对城市防汛能力的一次大考。防洪排涝标准低、洪涝工程建设滞后、排水能力不足、应急处置薄弱……由于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许多城市一到汛期就“提心吊胆”,压力巨大,部分城市甚至是“逢雨必淹”。

  面对今年的汛期大考,各个城市表现各有优劣,成绩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城市的“分数”特别抢眼,这就是山东东营市。

  为啥“抢眼”?

  根据东营市气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到9月12日,今年汛期东营累计降水达到467.8毫米,比去年同期多6.8%,比常年同期多26.1%。

  降水远超往年,城市却没有开启“看海模式”,这不但让其他城市居民羡慕,就连东营市民自己也不敢相信。

  要知道,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缓、坡降比小,水体流动性差,汛期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前几年,东营也曾因强降雨造成的严重内涝而登上“热搜”,饱受市民“吐槽”。特别是2018年“温比亚”台风期间,东营降雨持续近24小时,中心城区最大降雨站点总降雨量达到260.20毫米。在强降雨天气影响下,有的路段积水漫过道路中间防护栏,有的小区楼房一楼进水,有的小区居民出行只能靠铲车,微信朋友圈都是“来东营看海”的消息……

  越是这样,越显得这份成绩来之不易。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地认真学习借鉴东营市无内涝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水平,保障城市安全度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无内涝城市建设,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实践。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时间表”,即到2025年,各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东营的实践有何独特之处?

  经历2018年的严重内涝,东营痛定思痛,以“不把历史问题留给历史”的担当着手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018年9月,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召开,明确了建设无内涝城市的思路目标。从2019年开始,东营连续三年将无内涝城市建设列入年度民生实事,系统推进城市内涝治理。

  梳理东营市无内涝城市建设的过程可以发现,有一条理念格外鲜明、贯穿始终,这就是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城市内涝,根据东营自然条件、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实施无内涝城市建设项目。从以下几点,可管窥一斑。

  一是雨水就近入河。

  东营水系密集,河多桥自然就多。令人奇怪的是,每逢降雨,越是有桥的地方,积水越是严重。原因在于,按照以前的排涝体系,雨水需要沿着地下收集系统,经过四五道程序才能进入河道,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排水时间,延缓了排水效率。特别是遭遇强降雨时,不仅排水不及时,还容易产生倒灌。

  按照“雨水就近入河”原则,东营市坚持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率先实施城市易涝积水区域改造。2019年、2020年实施了79处积水点改造工程、67个内涝严重小区应急排水工程和68个沿河小区雨水就近入河改造,通过增加改造收水口、完善小区雨水外排通道、新建生态矩形排水沟等措施,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提高雨水快速外排能力。

  二是坚持河道、管道统筹考虑。

  东营地势低洼,过去因为城市建设取土需要,形成了多条城市水系。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这些水系并未全部连通,影响了行洪排涝能力。

  实现雨水快速外排,离不开管道和河道的高效协同。围绕构建“环城—主干—骨干—次干”多级水网,东营着力打通断头浜、恢复填埋河道,增强城市及周边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新开挖水系196千米,贯通水系62千米,完成中心城42条水系贯通;新建改造雨水管线158.4千米,实施雨水管道疏浚552千米,改造提升泵站59座,中心城82座泵站全部实现高效运行,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实现重塑。如今的东营,居民小区有管道连通河道,片区有河道连通水系,城市与河湖水系实现贯通,形成了城市排水防涝闭合大循环,中心城区总排水能力提升近50%,达到700立方米/秒以上。

  三是统筹推进湿地城市和无内涝城市建设。

  观看东营水系分布图可以发现,东营中心城区排洪入海主要河道为广利河,汛期排水极易受海水顶托影响。2019年“利奇马”台风超强降雨期间,海水顶托长达6个小时,约有3000万方涝水不能及时外排,严重危及城市和人民群众安全。

  雨水,涝时为害,旱时为宝。着眼城市防汛安全、生态安全、水源安全,东营市统筹推进湿地城市和无内涝城市建设,在广利河下游实施了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利用原有湿地、坑塘,彻底整治区域内散乱污企业,开挖水系4条11千米,疏挖蓄滞洪区32平方千米,达到蓄滞4200万方雨洪水条件。这一工程的实施,既增加了城市蓄滞洪空间,又改善了中心城入海河流水质,保障了城市生态用水需求,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在自然面前,人总是渺小的。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大自然是最为公平的,你为她考虑的越细、付出的越多,她回馈你的就会越多。

  2019年“利奇马”台风期间,东营市超强降雨达到360毫米,但由于先期实施了积水点改造等部分无内涝城市建设工程,中心城区排水速度明显加快,积水状况大为缓解。在接续实施一揽子无内涝城市建设项目后,2020年8月20日,东营中心城区再次遭遇强降雨,时段平均降雨强度超过“温比亚”台风暴雨,但未监测发现严重内涝积水点。

  前不久,东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湿地保护规划工作。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转变理念、提升境界,把湿地保护放在首位,实现由“在城市中建湿地”向“在湿地中建城市”转变。从“在城市中建湿地”,到“在湿地中建城市”,理念转变的背后,体现的是对自然的最高尊重、最大顺应和最严保护。

  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系统评估,东营市中心城防洪排涝能力已由过去的整体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现在的50年一遇,“小雨不积水、大雨不成灾、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的无内涝城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汛期接近尾声,降雨日渐稀少。又成功熬过了一年,对许多城市来说,又可以松口气了。然而,明年呢?后年呢?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