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家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看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如何在盐碱滩上大展身手

2021-12-02 20:50: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文洁 陈子昊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陈子昊 东营报道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看得出来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2月2日,“黄河岸边是家乡—‘返故乡·看发展’网络名人山东行”观摩团第四站来到位于东营市区南郊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参观完智能农机展厅、中科熊蜂展厅以及试验田后,网络名人@应旺不禁感慨道。

  勇担国家战略使命 点燃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大引擎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前身是始建于1950年的国营广北农场,被誉为“华东地区农垦事业的先河”,2016年11月,正式挂牌运行,开启了盐碱滩上的掘金拓荒之旅。

  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分布广泛、类型丰富,面积达到43.9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3.75%,是探索荒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180平方公里国有土地成方连片、权属清晰,规模化生产条件成熟,具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独特优势。

  “黄三角农高区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是拥有国际顶尖的科技资源优势,为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点燃了强大引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新中心科研人员乔仁桂在现场介绍称。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立、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正式创立、依托国家级星创天地青岛农湾孵化器有限公司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综合孵化器。并与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56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科研团队116个,高层次科技人才713人,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8项,强大人才储备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掘金之旅提供了强大后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打破农业发展多项国外“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垄断问题

  为完成国家赋予黄三角农高区的重要战略使命,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在盐碱地综合治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等方面狠下功夫,多项国外“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垄断问题得以打破,现代化农业设备实现“弯道超车”。

  位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侧第二大展厅,是由中国科学院和黄三家农高区共同创建的山东中科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这里承担着中国科学院STS重点项目,利用最新的生物和智能技术,开展对授粉熊蜂、天敌昆虫资源的培育、开发。其中自主品牌熊蜂已经实现工厂化规模生产,彻底打破了多项国外的技术垄断问题。

  “不仅中科熊蜂授粉是我们的典型研发技术,在现代化设备生产方面,黄三角农高区也始终走在前列。”在黄三角农高区智能农机展厅,生动展示了基于自主研发技术体系的智能设施农业装备以及大型智能农业作业农机,讲解员罗娜向观摩团成员们介绍,“鸿鹄”系列智能农机的研制成功已经实现了我国第三代农机研发制造“弯道超车”。

  以创新驱动为基本路径,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着力打造以盐碱农业技术创新为引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农业创新高地,黄三角农高区一路步履铿锵。“我有幸在这里见证国家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很自豪!”网络名人@空天砺剑说。

  构建“田园在区中、区在田园中”生态理念 勾画生态宜居的盐碱地特色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观摩团一行随后来到了黄三角高新区试验田。这里成方连片生长的是科研人员最新试验研发的农业项目,试验田内停放的大型智能化机械正准备作业,两旁绿树成荫,视野辽阔,“田园在区中、区在田园中” 生态理念在这里尽显。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目前,东航D13黄豆已经实现了亩产量402.3公斤,较普通黄豆产量翻了两倍,每年丰收的季节,试验田总是闪着一片金黄。”讲解员薛澳琪描述道,黄三角农高区始终坚持生态本位思想,实现了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统一。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始终紧扣“农”“高”定位,坚持以生态绿色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打造以滨海盐碱地生态风貌为特色、盐碱地现代农业为支撑、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融互促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勾画出了一幅科韵浓厚、产业振兴、区乡交融、生态宜居的盐碱地特色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