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红豆粒 一颗爱党心——东营一老人半世纪义务理发分文不取

2022-03-08 12:06: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文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东营报道

  佝偻的腰身,沟壑的皱纹,松动的牙齿……在多数人的眼中,耄耋之年的老人本该是这样一番饱经岁月风霜的模样。

  而她,却不一样。

  初见赵晓凤,是在东营市深化“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当天,全市第18家“晓凤义务理发室”被正式授牌。她穿着一件干净整洁的“白大褂”,坚挺着腰板儿拿着手里的电动推剪熟练地操作着,脸上精致的妆容衬着胸前的党徽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不一会的功夫便为座位上的“顾客”完成了理发。

  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充满年轻活力的老人已经81岁高龄,并在2022年3月3日中宣部公布的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中被评为“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成为东营市首个获得此荣誉的个人。

  81岁的年纪,赵晓凤为何成为全国人民的榜样?这还要从她创办的“晓凤义务理发室”开始讲起。

  1969年,赵晓凤跟随复员的丈夫来到“九二三厂”,也就是现在的东营市胜利油田。那时候,胜利油田正处在大开发阶段,各处都在搞石油大会战,赵晓凤身为油田家属更是积极加入到这个行列,开荒、挖渠、修公路、挖水库、引黄河水种水稻……她同无数的党员干部群众一起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风吹日晒,好多工人的头发都梳不开,看着大家工作如此辛苦,有理发手艺的赵晓凤便向教导员主动请缨,利用自己午休的时间免费为大家理发。这一干,便是50余年。

  198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晓凤注意到,自己家小区里有许多瘫痪在床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病人,他们常年待在家中,头发总是来不及梳理。看到这种情况,赵晓凤心生一阵怜悯,自此她便决心义务为这些情况特殊的老人按摩、理发。

  时光匆匆,2011年,70岁的赵晓凤在东营区辛店街道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晓凤义务理发室”。

  第一家“晓凤义务理发室”位于辛店街道萃苑社区,这里的墙上挂满了“晓凤义务理发室”成立以来获得的各项荣誉以及一曲由赵晓凤作词作曲的音乐《党叫干啥就干啥》。“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支撑着我一步步走到现在。”说话的间隙,记者注意到,由于长期使用推剪,赵晓凤的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明显变形,常年跪地为瘫痪老人理发以及背着理发工具包行走也让她的脊柱发生侧弯。

  赵晓凤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破旧的工具包,里面装满了几十把已经被用坏的推剪,“以前都是手推剪,费时费力,现在不管是东营市还是区里都免费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理发用的电动工具。”谈及现在的变化,赵晓凤总是很满足。

  2015年,正在楼下遛弯的肖长贤碰见了前来问路的赵晓凤,“当时晓凤姐背着自己的理发包到明苑小区一名老人家里为其理发,不知道去那户人家的路该怎么走,便向我打听。”肖长贤说,以前的时候只是常听人说起附近有赵晓凤这么一个人,爱干好人好事,但是没见过,肖长贤为赵晓凤指完路,决定跟她一起去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到了入户人员家中,肖长贤才发现原来是这位入户人伤着了腿上筋骨,导致行动不便,自己醒好的面一直放在案板上来不及揉。赵晓凤见状,在为其理完头发后,撸起袖子便帮这位老人揉好馒头蒸上了锅。“我当时就在想,怎么会有这么善良的人呢,完全把困难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肖长贤告诉记者,出门后她便主动要求加入到“晓凤义务理发室”,成为登记在册的义务理发工作人员。

  后来,“晓凤义务理发室”不断扩大,理发室成员规模从最初的1名志愿者发展为现在的300余名,服务范围更是从辛店街道萃苑社区辐射至学校、敬老院、周家村、刘家村、牛庄镇乃至全省各地。每周五,赵晓凤还要组织“晓凤义务理发室”的志愿者们到“根据地”召开会议,总结近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内容、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当地居民服务。

  张信荣今年78岁,是“晓凤义务理发室”的“老顾客”,从2001年起,她便时常找赵晓凤为自己修剪头发。“以前腿脚好使,自己就能走到晓凤家里去理发,这两年身体不行了,只能打电话叫她们来。”张信荣说,晓凤很心疼她,每月的28号左右总要来一趟,还时常给自己带些好吃的,风雨无阻。

  原来,赵晓凤有几本泛黄的《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登记本》,上面记录着从“晓凤义务理发室”创立伊始到现在200余名出行不便的老党员信息,登记本上边是赵晓凤和队员们一笔一画写上去的服务需求、预约时间和志愿者安排等,不论刮风下雨,从未落下过一人。

  而赵晓凤所做的远不止这些,汶川地震、抗击疫情……家国面前,赵晓凤永远将个人利益放在身后,靠着每月1900元的退休金,仅过去的十年里,赵晓凤就累计捐款11万余元。“有时候,政府会给一些奖励补贴,我常嘱咐她把钱收好,留着自己用,她不听,第二天就买上鸡蛋看望社区困难老人去了。” 孟静是东营区辛店街道萃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看着这么大年纪还奔波忙碌的赵晓凤,她也总是心疼,“根本劝不住,总是不放心本子上的困难老人。”孟静无奈地摇摇头。

  “现在晓凤理发室不仅仅是一间义务免费理发室,更是一种奉献精神的传承。”赵晓凤告诉记者,每当为大家义务理发一次她就会放一颗红豆在瓶子里,“十万颗红豆的故事”到现在广为流传。“其实已经不止十万颗了。”这个团队成员大多是退休后的银龄志愿者,人均年龄在60岁左右,很多“晓凤义务理发室”的队员近两年跟随孩子到了外地,在外地也慢慢成立起了“晓凤义务理发室”,爱心奉献的红豆种子一路生根发芽,被他们不断传播下去。

  “他们老是说我81岁了,我不爱听。我觉得我还是18岁,能干!”暮色四合,电话铃声响起,赵晓凤赶忙背上那件浅黄色的工具包出发,夕阳洒在她身上,映在墙壁上,还是坚挺的腰身,匆忙的步履,只是肩膀高低地厉害。

  “赵姨,这么晚了,还入户理发去?”赵晓凤笑笑,哼起那首《党叫干啥就干啥》,渐渐消失在暮色里。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