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恋上黄河入海口 鸟儿一生迁徙,“生态警长”一路守护

2022-04-13 21:37: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孔祥茹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孔祥茹 通讯员 解朋龙 东营报道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区内野生鸟类有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90种,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全球9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线有2条经过这里,600余万只野生鸟类在此觅食、栖息、繁衍,汇聚为大河之洲鹳鹤伴舞、鸥鹭翔集的诗意画卷。

  冬去春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派春意盎然惹人醉。时值鸟类繁殖季,为了让保护区内的鸟类不受侵害,不被打扰的孵化、繁衍,日夜坚守在这里的民警,致力防范打击涉野生动物和生态领域违法犯罪,保护它们生存环境。

  杨华章是东营市公安局自然保护区分局“生态警长”。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指挥大厅252个监控探头画面,对保护区核心区进行远程巡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是东营的‘市鸟’,在我们保护区里就有2000多只。它们一般在高处筑巢,为此保护区建设了一批‘人工鸟巢’,在5号监控下就有4只白鹳宝宝刚刚破壳,看着它们平安成长,我们很安心。”杨华章说。多年来,他们在巡逻、办案中发现、救助了数万只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天鹅等各类禽鸟,而仿佛鸟儿也知道民警们对它好,在核心区警务室旁边的水洼里,总有一群东方白鹳在此觅食。

  去年10月,自然保护区公安分局民警张帅、李兴瑞在巡逻时,发现一芦苇荡中有猎杀鸟类的围网,立即运用黄河入海口大数据智慧防范管控平台展开侦查,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及车辆。10月27日凌晨,根据平台预警指令,民警当场将嫌疑人王某、盛某抓获,现场缴获200米长的围网和30余只被困住的野鸭、天鹅等保护动物。他们利用监控、无人机巡查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手段,采取“人力+科技”的方式,筑牢了生态保护防线。

  “万物有灵、良禽择木,鸟儿也懂哪里危险,进行趋利避害,如果非法捕猎猖獗,那么整个族群都会远离这里。”杨华章介绍。夏天蚊虫成群,冬天冰雪覆盖、寒风刺骨,为了保护好这片原生态不受破坏,他们十年如一日,深入到泥泞的核心区里,每天至少巡逻3小时。有时为了打击偷盗猎分子,经常凌晨“设伏”,一蹲就是几个夜晚。他们尽己所能维护湿地生态,见证着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治安状况变得越来越好。

  2014年,他们在保护区发现了一种之前从未见过的鸟,查阅资料后确定是蒙古百灵,2020年,又陆续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等三种鸟类。民警们的努力换来了一个让鸟类可以信赖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候鸟变成了留鸟,在这里繁衍栖息,保护区成为了鸟类生活的天堂。

  为了加强生态保护,东营市公安局实施“生态警务”机制,在沿黄河138公里、滨海412.67公里的生态带和118处城市湿地设立“生态警长”182名,明确生态警长33项职责任务,筑牢“生态警长”保护“湿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安全屏障。推行“五员”模式,明确每名民警都是规范执法的战斗员、保卫黄河安澜的巡逻员、动植物保护的救助员、守护滩区群众的服务员等“五员”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明确、协调有序、优势互补、执行有力的工作制度体系。

  今年2月底,垦利公安分局垦东派出所接到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举报线索,在自然保护区北临的垦东6号坝附近,有东方白鹳在此筑新巢,许多外地游客来此用无人机等设备拍照,影响了东方白鹳孵蛋。派出所民警通过加强驻守巡逻、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劝离游客等措施,保护了鸟类的生存环境。

  联合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力量开展生态保护,是东营市公安局建设“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联盟”的具体举措。东营市公安局深化“三联”机制,整合10个警种力量、联合市直9个职能部门和5个社会公益组织,制定出台工作制度,深化共享共建共治,聚起生态保护合力。他们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化合作,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共建智慧生态警务基础数据库,扩大林区、沿海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全面提升生态安全智慧化防范水平。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昆仑2022-湿地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加强破坏湿地生态安全的犯罪形势研判分析,深化与行政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强联勤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合整治工作体系。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