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首个市域地方生态立法 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驾护航

2022-09-28 19:25: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文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见习记者 王丽臻 东营报道

  生态好不好,生物多样性见真章。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近年来,通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当地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加强,湿地保护率达到60.47%,黄河口海域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稳定增加,一级保护鸟类由2013年的12种增加到25种,鸟类总量达到371种。

  生物多样性大幅增加,有力佐证了东营市生态环境逐年向好的现状,展现了东营市生态立法施行工作的显著成果。

  顶层设计,国内首个市域地方生态立法

  2022年1月1日起,《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正式实施,这部法规是全国首个市域地方生态保护和修复立法。

  《条例》的出台,背后是起草工作专项小组反复多次地推敲与修改。2020年12月,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列为立法计划的提请审议项目,随即组织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成的工作专班。由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起草、市司法局审查,专项小组赴东营市各县区实地调研,同时积极吸收外地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立法经验,书面征求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和立法咨询员的意见建议,并通过线上途径公开征求了市民意见。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和修改完善工作,《条例》于2021年10月21日,经东营市八届人大第38次会议表决通过,报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作为全国首部个市域地方生态立法,也标志着东营市生态立法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走在了全省生态立法领域的前列。

  结合实际,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石油之城”、“湿地之城”、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造就了东营特殊的生态样式,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更精细化的法治要求。作为黄河流域首个市域地方生态立法,《条例》加强了对黄河三角洲特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在充分总结东营市近年来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制度创新,强化措施力度。

  针对东营市生态保护需求,《条例》明确规定了多项保护与修复的法律责任条款,如加强对东营市当地特色树种柽柳林资源的保护,加强对鸟类迁徙通道的保护等。在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了破坏柽柳林封育区的法律责任,由于柽柳资源的特殊性,根据地方立法权限和原则,结合上位法,对毁坏林木和林地行为的处罚下限进行了提高。由于东营市油气、盐矿、地热矿等矿业生产中生态修复问题较为突出,《条例》第六十条规定了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生态修复责任的法律责任。

  从东营市实际情况出发,精细立法,既凸显了东营市的地域特色,也推动了立法后法规施行、执法工作更好地落地,为当地提供了一把趁手的法治标尺。

  创新条款,拓宽农业发展渠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护航人民的美好生活,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除体现地域特色外,《条例》创新性地将“点状供地”政策写入条款。去年5月份,东营市获批自然资源部首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后,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其中“点状供地”政策是重要的路径之一。为切实解决东营市当地生态产业发展中林业管护用房、必要操作间等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问题,将“点状供地”政策写入该法规,并在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林场不砍树,收益哪里来?“种树不卖树,留住树、留住生态,向生态要效益”,这是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贯以来坚持的绿色发展理念。润松农业位于东营市垦利区,是一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主营小欢猪养殖、松茸养殖等。润松农业的董事长苟水民把自己经营的林场比作“没有屋顶的生态工厂”。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生态型农业发展企业,《条例》出台前,自己每投一笔资都是忐忑的,由于生态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保障,企业才敢投资,不然投资前心里总是“打鼓”。

  苟水民说,《条例》出台后,就像给自己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大提升了投资积极性。《条例》出台后,当地相关企业紧锣密鼓地规划投资,大量资金注入到相关产业中来,促进了当地生态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当地现代化农业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苟水民说,“点状供地”直接解决了农业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从此林业管护房、操作间都“有地可安”,也为当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提供了更优良的便利条件。

初审编辑:李文洁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