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丨“齐国笔乡”东营广饶 共续笔尖上的匠心传承

2022-04-11 16:03: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淑娟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淑娟 见习记者 王慧杰 东营报道

  齐鲁风韵,笔纂春秋。

  山东东营广饶大王镇大张淡村一带,素有“齐国笔乡”之美称,在这片鲁中平原的普通村落里,中华齐笔文化从这里诞生,正是这片沃土丰壤孕育了华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齐笔,书写了“齐笔之乡”大半个天空,承载着2000多年的中华文化。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齐笔制作工艺第五代传承人郭明昌的家,共畅中华齐笔的渊源历史。

  150多道工序 道道工序是心血

  中华齐笔,因其“毛颖之技甲天下”“紫亳之价如金贵”而与浙江湖笔、安徽宜笔、河北衡笔,一同被誉为当代中国的“四大名笔”。

  与其它三笔不同的是,齐笔采用狼毫材质,选料更为严谨,工艺更为精湛。

  一支好笔选材是关键,工艺技术更为重要。”郭明昌说道,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并、连、剔、修、刻字等150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是手工制造,每一支笔中都倾注着心血与汗水。

  据郭明昌回忆,自他14岁开始学习制作毛笔之初,光是当学徒就当了4年,制作毛笔的其中一道工序“水盆”,掌握技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一笔重心全在笔头,而笔头的好坏,就在于“水盆”技艺,因此,“水盆”上的活是最考验笔工功力的活了。

  说着,郭明昌伸出双手,手上的细纹、老茧清晰可见。足可见,这双手饱经岁月的蹉跎,才制出了一支又一支“奇笔”,生生不息,代代传承。郭明昌的手,是热爱中华文化,向往书法艺术,坚持创作的双手,是一份追求,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生。

  守正创新 50载用情延续东方文化

  “出门一担笔,进门一担皮。”是早年间齐笔制作工匠的真实写照。

  据《广饶县志》记载,广饶齐笔的极盛时期为清道光年间,当时广饶县的大张淡村、北张淡村、卧石村等,是齐笔制作最为发达的村庄,在这些村庄中,几乎家家户户皆制笔。“记得当时每个村子都有毛笔厂,产业人数以千计。”郭明昌深情回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广饶齐笔就已经畅销海外。

  “我从14岁跟着外祖父学毛笔,那个时候就靠制笔养家糊口,后来便对这门手艺情有独钟,就想一直做下去。”郭明昌说道。年近七旬的郭明昌,从1969年至今,已经与毛笔结缘50余载,对毛笔,更是有着不可诉说的情感。

  在20世纪90年代时,毛笔制作受到巨大冲击,加之使用毛笔的人也越来越少,大部分制笔手艺人选择弃笔经商时,郭明昌却依旧坚守这门手艺并传承至今。

  “是毛笔给了我生活,我要守住这门手艺,老一辈把它传给了我们,到了我们这一代,绝对不能断!”郭明昌说道。

  坚持的目的是不能丢下这门手艺,而更多的,则是因为热爱。后来,在齐笔制作萧条的日子里,郭明昌依旧在农闲时与妻子共同制笔,切磋技艺。

  如今,郭明昌不仅开设了山东齐文笔业传承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让齐笔走出中国,远销海外,还将齐笔文化带入课堂、社区,把老祖宗留下的千年手艺传承延续。因为,在郭明昌看来,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更应该将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保护与发扬,让齐笔与中国书法文化一同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在今年,有着地域特色的一黄一蓝两支齐笔走向“山东手造”评选,一黄一蓝则寓意着齐笔来自“黄河入海、黄蓝交汇之地”,更代表着在东营这块红色热土上,齐笔文化将与时俱进,奔流不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