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那些跨越半个世纪的高考故事

2013-06-09 09:28:00    作者:张小林 闫婧宇 赵全磊   来源:三晋都市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高考时间 高考成绩 课改 高考压力 课程改革
[提要]”  赵德燕参加高考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在闹灾荒,她经常连肚子都填不饱。”  马艳芳表示,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只是象征性地填报了太原师范学院,主要是等待长治学院的专科录取分数线。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高考几经起伏。招考、中断、恢复、扩招。几十年里,一样的高考,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境地的考生意味着千般滋味。近日,记者走访几位不同年代参加过高考的居民,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人们常说,时间是碗孟婆汤,可奇怪的是,这碗汤在关于高考的记忆面前却失去了魔力。

  1960年 灾荒年代上考场

  姓名:赵德燕社区:山大社区

  “我们那时候的高考,没有堆积如山的书本,没有营养丰富的饭菜,没有兵临城下的紧迫感……”72岁的赵德燕轻描淡写地说。1960年,19岁的赵德燕在太原五中顺利通过了高考,被统一分配到了山西农学院。提起现如今的高考,赵德燕满脸的不理解:“现在的高考就跟上战场一样,充满了硝烟的味道。”

  赵德燕参加高考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在闹灾荒,她经常连肚子都填不饱。“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补充这营养、那营养的,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就是严重营养不良了。”赵德燕笑着说,高中时代,学生们除了坐在教室学习以外,还要经常参加劳动,自力更生解决吃饭问题。由于食物缺乏,赵德燕和同学们经常饿着肚子学习。“为了能填饱肚子,我们经常会想一些搞笑的办法。”赵德燕说,那时候刚蒸出来的窝头舍不得吃,于是同学们就把窝头放进锅里继续蒸,蒸了四五遍之后,出锅的窝头个头就变大了。“我们把那种窝头叫做‘增量窝头’,个头有碗口那么大,其实窝头没变,就是里面的水多了。”赵德燕说,自己就是在那种条件下学习的,即便吃不饱、穿不暖,她也没有担心过高考。“高考就是考试,没什么了不起的。除了不愿意参加考试的,同学们全都考上了大学。”

  1977年 多亏了母亲的鼓励

  姓名:王英社区:庙前社区

  1977年的高考,是在十年动荡后恢复的,很多普通老百姓还不是很重视。王英的母亲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便鼓励王英努力学习,争取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母亲四处找资料让我复习,但是那时资料特别少,没办法,只能将就找一些‘文革’以前的教材进行复习。”回想起30多年前备战高考的情形,王英记忆犹新。复习中,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母亲就成为王英最好的辅导老师。

  王英报考时距离考试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加上“文革”期间学校的教育处于半荒芜状态,大家的基础都很薄弱,能否通过考试是个大大的未知数,谁也没有把握。

  “高考那天感觉很冷,浑身直打哆嗦,或许是太过紧张,写字的手总是不听使唤。我记得,当时有一道政治题是问索马里是第几世界的国家?一看题目就蒙了,索马里,我听都没听说过,真不知道怎么填。快交卷了,没办法,只好胡乱填了第三世界,没想到居然还猜对了。”当年的作文题王英印象也很深刻,是《大治之年气象新》,由于考前准备丰富,王英写起来非常顺手,下笔很流畅,写到后面都难收尾了。“当时没有手表,要靠监考老师提醒时间,由于老师只在交卷前15分钟的时候提醒,作文没写完,这是我高考最遗憾的事。”

  1978年5月,王英终于收到了华北水电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我满脑子都是母亲的身影,要不是她的鼓励,我的高考肯定不会成功。”王英感慨地说。

  1981年 一道题的遗憾

  姓名:王春宇社区:康宁社区

  高考对于51岁的王春宇来说,已是32年前的事情了。当她再次回忆起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道没答出的题目。

  1981年王春宇参加了高考,那时学生对高考的概念并不像现在这样清晰明了。“那时农民的孩子,能上学已经很不错了。我那时成绩不是很好,想着能够考取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就心满意足了。”王春宇说。备考阶段,王春宇和同学们一样紧张地复习着,直到站在考场外候考时还在拿着课本不停地翻,想再多看看。考数学前,王春宇在课本上看到一道例题,并不会做,却侥幸地想,应该不会考这种类型的题目。于是,没有仔细研究就一翻而过。等到身处考场,考卷发到手中时,王春宇顿时傻了眼,考卷上分明有一道与课本那道例题完全相同的考题,而自己在几分钟前盯着它看时却没有把它弄懂,现在怎么都想不起来如何解答,王春宇后悔得直跺脚。

  最终,王春宇与梦想中的学校擦肩而过。“也许那道题答对了,我就能考上了。”王春宇遗憾地说,“这个教训我至今牢记,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试’,它提醒我在以后的道路中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1996年 心情平和应对高考

  姓名:康玉芳社区:双塔一社区

  和如今“众星捧月”般的高考气氛不同,70后的康玉芳对于记忆中的高考,感受最深的是心情的放松和平和。

  1996年,康玉芳在母校小店一中参加了高考。“记得那年高考,我住的是学校宿舍,吃的是学校食堂,似乎和平常没多大区别。”与康玉芳平和的心态相比,她的父亲却显得紧张,平生第一次站在学校门外等着她的归来。

  高考压力之下,很多考生都会莫名紧张,但康玉芳似乎与紧张互为绝缘体。轻松应对考试,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纺织大学。“紧张也没用”,平和地面对考试可能更有帮助。“现在,家庭和社会各方都太重视高考了,反而会给考生造成压力。”

  康玉芳回忆,当时自己参加高考的时候,一天三餐都在学校食堂吃,既没有增加营养餐,也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就像平时的一次大考,反而发挥更好。她的经验是,功夫应下在平时,家长的关心也应放在平时,而不应在高考这几天特别费心,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2000年 与梦想大学擦肩而过

  姓名:张鹏社区:公园路社区

  张鹏出生于1981年,他这样总结自己的求学之路:小学时按部就班;初中时赶上课程改革做了“小白鼠”,老师也要重新备课适应;1997年初中毕业赶上最后一波包分配,在中专分配和考高中上大学中选择了后者;参加高考赶上山西第一波3+X,悲催地和梦想的大学擦肩而过。

  上高中时老师曾在班上说过,教改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希望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共同努力。“当时我觉得初中课改我们就是第一批学生,有什么不能适应的。”结果在上到高三时才知道,考试的科目由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和政治(文科)、物理和化学(理科)变为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包括历史、政治、地理)或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的3+X模式。这种新的模式让张鹏很不适应:“我的地理在初中时就学得不好,当时也没有在意,因为只要及格就没有问题了,可变成3+X后,地理成了我最大的短板。”

  为了应对,张鹏增加了地理的学习时间,力求不丢分,可这样却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复习。高考结果出来后,他的成绩为486分,比当年的文科一本录取分数线少了一分,更不要提进入他梦想的复旦大学了。在父母和同学的劝慰下,他刻苦复读,最终考取了山西大学。

  2000年 半个西瓜险些击碎大学梦

  姓名:李楠社区:滨河社区

  又到一年高考时,31岁的李楠每当看到诱人的西瓜都不禁感慨,这绿皮红瓤解渴消暑的好水果,却差点击碎了他的大学梦。

  2000年,李楠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高考。

  高考前一天38摄氏度的高温下,李楠吹着电风扇阅读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神的孩子全跳舞》,这是他的一个习惯,心绪不宁的时候便会将自己埋在小说当中,可这次,小说再也没法帮他恢复平静,他于是吃下半个冰镇西瓜,对,就是这西瓜差点让他和大学失之交臂。

  半个冰镇西瓜下肚之后,李楠感到腹中不适。“当时没多想,就以为是吃撑着了,没怎么在意。”然而这半个西瓜威力不小,高考第一天,李楠足足上了11次厕所。“可能是次数太频繁,监考老师以为我去厕所作弊呢,后来干脆跟着我进卫生间,开着隔断的门看着我,想想都好笑。”

  终于坚持到第一天考试结束,李楠飞奔去了医院,医生诊断他患上急性肠胃炎,必须输液治疗,迫于第二天还要考试,李楠只能晚上输液并配合药物治疗,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的考试他仍然是卫生间考场来回跑。

  李楠的高考就这样结束了,躺在医院的他脑海中根本回想不起试卷上的任何一道题目。之后的估分、填报志愿都在有序进行,已经心灰意冷的李楠做出了一个决定:按照之前的想法填报志愿,“反正也没戏了,我就坚持我的目标。”也许天道酬勤,也许命中注定,当分数公布后,李楠的成绩高于当年一本录取线11分,他也理所当然走进了自己梦想的学府。

  2003年 幸运伴随高考期

  姓名:马艳芳社区:朝阳一社区

  “对于高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幸运。”说起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马艳芳历历在目。

  “我高考那年,正好遇上了‘非典’,全校除了高三年级封闭复习外,都放假回家了。距离高考还有一周时间,我就不再看书复习了,每天就是玩,高考前一天,我还和几个同学打扑克呢。”马艳芳回忆道,“由于全校封闭,家里人也没有来学校看过我,我的学习成绩算是中游,原以为是上专科的料。可能是我心态好,到考场上并没有其他人那么紧张,把自己会的都答完,就回家等成绩了。”

  马艳芳表示,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只是象征性地填报了太原师范学院,主要是等待长治学院的专科录取分数线。“就在其他同学都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却没有收到意料中的长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没过多久,我竟然收到了太原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当年太原师范学院的分数线降低了10分,我正好达线。当时就跟中彩票似的,别提多兴奋了。”说起当时的情景,马艳芳还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高考过后,马艳芳去了本村的工地打工。“当时村里正在盖学校,我就去搬砖、当小工,一个多月下来,挣了500多元。”马艳芳告诉记者,打工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自己得到一个锻炼的机会。“可能上大学之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那段打工的日子,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2011年 家人的期盼是动力

  姓名:王宇社区:兴安南寨社区

  对于有着两次高考经历的王宇来说,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纯属意外惊喜。“我一直都不是个爱钻研、爱学习的好孩子,抽烟、旷课是大家对我的第一印象,但2010年失败的高考经历却让我彻底清醒了:家人的期盼、同学们的冷嘲,成了我决心考上理想大学的动力。”王宇说。

  王宇2010年的高考成绩是417分,只比二本录取线低一分,这对他来说,就像是老天和他开了个玩笑,让他欲哭不能。王宇说:“那段时间,最疼爱我的爷爷身体糟糕极了,他是多么想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啊,但我却让他带着遗憾走了。补习的第一个学期,我几乎沉浸在失去爷爷的痛苦中。但随着高考时间的临近,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坚强起来。”在王宇补习的徐沟中学,他的同学最次也是区一中的学生,这让基础知识一直欠缺的王宇觉得压力很大。“老师的不信任、同学们的质疑,似乎成了我发奋的动力。当时我做一份卷子要耗费三个小时,而其他同学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每做一份卷子的时候,我就多思考,力争把所有相关类型的题都吃透。”王宇说,为了高考,他几乎把自己的半条命都搭进去了。记得有一次,他半夜肚子不舒服,扛了扛就过去了,也没有去看医生。“现在看来,确实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高考,我考出538分的好成绩,考虑到父母身体不大好,我最终选择了山西财经大学的一本,离家近点,以后可以多照顾他们。”(记者 张小林 闫婧宇 赵全磊)

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