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画”出新希望 探索“指尖上的艺术”感受非遗文化

2021-02-19 17:47:0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淑娟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淑娟 东营报道

  在乡村沃土上随处可见的田间秸秆,经过巧妙加工,变废为宝成为一幅幅精湛的作品,不但让中国人佩服称赞,更是让外国友人爱不释手,广饶县李鹊镇第五代传承人蒋庆明,用他灵巧的双手将李鹊麦秸画发扬光大,更是为当地乡村文化振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鹊麦秸画是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中国古代传统字画与工艺相结合的一种技巧。它和剪纸、布贴、雕刻一样,是一种剪贴刻艺术。采用当地常见的小麦秸秆,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按照中国字画的布局剪裁、雕刻而成的精美艺术品。它光洁透亮,层次清晰,栩栩如生。因其就材加工、物化创造,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的麦秸制作,又符合现代人的环保理念,麦秸画又被称为“绿色艺术”。

  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蒋庆明家中,感受农民艺人的独特手艺,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开蒋庆明老人的家门,一幅幅精美的麦秸画艺术品映入记者眼帘,腾云驾雾的蛟龙,大则兴去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形态逼真,不由让人眼前一亮,蒋庆明老人家一双精巧的手制造出了一幅幅精致绝美的作品,将田间秸秆变废为宝,注入了艺术新生。

  “一副比较复杂的麦秸画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选料、制图、勾图等等几十道程序,题材涉及花鸟虫鱼、山水好景等,特别广泛,最后制成品靠的还是耐心与坚持。”蒋庆明说道。据他介绍,麦秸画历史悠久,起于汉,兴盛于隋唐,具有“材美、工巧”的艺术特点。相传东汉时期,王莽追杀汉光武帝刘秀,无奈之下刘秀藏身小麦丛中,麦草立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当地人从此便视小麦为纳福祈祥之瑞草,制作麦秸画供奉朝廷,从此流传为“天下一绝”。

  “这幅‘龙行天下’图是我经过几个月的时间雕琢制成的,龙行天下的寓意非常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制作这幅作品是祝愿大家的人生、事业都能够成功。”蒋庆明说道。除了制作出一幅幅精湛的作品以外,蒋庆明还定期走进校园,或者请各个学校的孩子们和老师们来自己家中做客,通过艺术的课堂,让孩子们认识麦秸画,让更多人了解麦秸画,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农民艺人,一位麦秸画第五代传承人,我应该坚守在艺术的传承上,紧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步伐,将麦秸画作品越做越好,让多人认识麦秸画,更要让非遗文化走向世界。”蒋庆明说道。他所创作的麦秸画,不仅保护传承了传统工艺也为家乡厚植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更是为李鹊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丰丽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