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翻了20倍 河口区“无粮村”增收致富有妙招

2018-10-22 09:10:00 来源: 大众网东营频道 作者: 张吉东 唐梦琳

  大众网东营10月22日讯(通讯员 张吉东 记者 唐梦琳) “三秋”时节,记者赶到全市冬枣专业村河口区新户镇东鲍井村时,“种枣大户”王连青夫妻俩忙着将刚摘下来的冬枣分装成箱,好让一旁等待的客商能尽快装车运走。

  见到记者,“尝尝咱的特色冬枣,市场上可买不到这鲜亮的东西,咱的枣远近闻名。”泛红的冬枣透着白亮色,玛瑙般挂满枝头,轻轻咬上一口,甘甜的果汁滑入口中,口感地道。“咱这冬枣,河口银座超市里抢着要,瞧,这几天把俺们忙的。”脚下松软的沙地上,是一行行郁郁葱葱的冬枣树,置身其中碧绿青翠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丰收带来的喜悦。

  东鲍井村人口还不到400人,却发展起来1000多亩绿色冬枣种植基地,这几年靠冬枣种植、加工、销售,人均年收入突破了10000元,成了名副其实的“无粮村”。

  不种大田小麦、玉米、棉花,东鲍井村的人均纯收入咋这样高?支部书记朱耀东竖着大拇指说:“我们村种植枣树比较早,但以前村民们对冬枣标准化生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冬枣品质一直上不去,再是我们的冬枣生产一直处于传统管理,科技注入少,种植模式单一,村民大多增产不增收。”

  朱耀东告诉记者,在充分调查基础上,村党支部从提高村民认识入手,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组织群众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优质冬枣基地。“现在我们在管理上严格按照无公害及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进行操作,采用统一农药、统一肥料、统一技术指导管理模式,消除了群众长期形成的‘大化肥、老农药’的栽培管理方式,加快了冬枣标准化生产的进程,极大提高了冬枣果品的质量和品质。”

  据了解,为了让群众熟练掌握无公害冬枣生产的操作规程,村里定期邀请林果专家,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到村、到户、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推广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和无公害肥料,严格技术规程施用。此外,工作组多次组织开展林农科普讲座和学习培训,使全村95%以上的群众初步掌握了冬枣标准化管理的有关知识。

  东鲍井村地处黄河故道,土地盐碱瘠薄,淡水资源匮乏,加上旱涝碱沙等自然灾害交替发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在1997前,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在发展上属于穷村之列,群众盼富、想富迫切,可是苦于找不到一条合适发展本村经济的好路子。走“立枣兴农”富民强村的路子,这是东鲍井村党支部几经调查做出的选择。这几年,村党支部一方面成立冬枣合作社,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园入户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难题,另一方面积极内引外联,牵线搭桥,招商引进乐益佳电商平台,把村里冬枣进行线上销售,开设了网上交易平台,此举为东鲍井村逐步走上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村冬枣质量和产量都有了较大突破,亩产量由以前的不足200斤发展到现在的4000斤,村民们靠冬枣收入的存款,每户三五万元,十余万元的专业户也很多。

  在“真金白银”面前,全村群众深知品牌的重要性。枣农们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主动把残次果、个小果和底下大上头尖以后长不大的枣都筛出来。他们说:“绿色无公害才是俺们的枣能在市场卖火的诀窍,这也是俺这‘无粮村’增收致富的最大秘诀。”

  “街道两旁新建了排水沟,房台都进行了衬砌,庭院里外是冬枣树,走在街上有路灯,村里的环境变化让村民发自内心的幸福。”有村民对记者表示,通过环境整治,村子里里外外干净整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比城里差。

  现在东鲍井村又在实施一个新的规划:依托全村冬枣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新户镇“圣境奇缘乡村公园”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冬枣文化”+旅游为核心内容,打造高规格农事展馆、庆典活动舞台、3D故事观赏街和冬枣园林文化景观,举办群众喜闻乐见、提升观赏价值的庆典活动,完善基础设施,精心打造旅游新亮点,建成集冬枣采摘游、休闲娱乐、农家生活体验、枣园游览于一体的冬枣田园综合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瑞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