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义和镇大力盘活土地资源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021-07-25 17:40:0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文洁 李雅楠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通讯员 李雅楠 东营报道

  近日,在河口区义和镇东韩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把刚刚从田里收割的益母草整整齐齐放置好,由小型切割机进行切割成段。已经切割好的益母草正在院内晾晒,由小型机械不停地循环进行药材翻动作业。

  东韩村“第一书记”曲健介绍说:“眼下正是益母草收获的季节,去年我们村试点种植了7亩益母草。由于管理精心技术到位,今年益母草喜获丰收,明年我们将尝试引进中药材龙头企业,实施益母草的规模种植,进一步增强东韩村的‘造血’能力。”

  据悉,义和镇东韩村原先是省定贫困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这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和市区两级部门的下派帮扶下,积极打造葡萄春暖式大棚项目,助推了村里产业升级,又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新楼房。土地流转、种植经济林、入股企业分红……东韩村的脱贫路走得很坚定。虽然全村已经脱了贫,但如何用好用活村里的复垦土地,成为驻村“第一书记”曲健首要思考的问题。去年,他在多方考察和协调之下,利用东韩村复垦的7亩土地,试点种植了中药材益母草。去年春季播种,今年夏季采收,亩产鲜品在万斤以上,药材晾干打包后,将直接销往各大药厂,按目前市场收购价估算,每亩年产值约6000元。从种到收,经济困难村民都参与打工,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全村30多户脱贫户实现增收。

  类似的蜕变在义和镇并非个例。该镇蒲台村土地复垦后,发展了生态养鱼项目。在池塘里上修起了“跑道”,鱼儿都能在“跑道”里自由欢快地“奔跑”。养殖人员向水道里抛撒鱼饲料,密密麻麻的鱼儿便会跃出水面,争相抢食,很是壮观。

  据了解,高密度跑道养鱼是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活水”养鱼。相比传统养殖方式,鱼长得快,产量高,肉质也好。因为“跑道”养殖密度高,基本上一条“跑道”能抵以前10亩池塘的产量,而存活率比传统养殖模式要高30%以上。“水质好了,鱼病自然就少了,鱼群在水流的推动下天天做‘健身运动’,线条优美、肉质紧密,品质肯定比传统池塘养殖要好。”蒲台村党支部书记付长岭说道。

  蒲台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整合了大量土地资源。“第一书记”陈永彬结合义和镇乡村振兴规划,针对蒲台村的实际,带领村干部反复调研,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确定实施蒲兴新型池塘工业化生态养鱼项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模式,项目实施后,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2万元。他还立足村内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探索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盘活复垦整理土地300余亩。探索发展棉花、水稻种植,积极推进“三变”改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对接农业公司、科研院所,选定合作模式,推动土地流转,发挥土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让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成活生生的资产,实现股份分红“年年大幅递增”的目标。

  近年来,义和镇抢抓乡村振兴重大机遇,全域规划推进乡村振兴,坚持高站位深谋划强落实,先后投入近8亿元,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全线推进撂荒整治、全力唤醒“沉睡的土地”,同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义和镇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土地复垦为契机,结合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宅基地改革等重点工作,将取得的部分收益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文化设施修缮、公共设施建设等。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高效合理利用土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义和镇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重点,抓点带面推动全域土地整治,深化与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抓好课题攻关,促进设施种植、管理模式提档升级,全力加快实施土地复垦,让当地村民切切实实享受到红利,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成果。”义和镇副镇长丁春凯说。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